横山牛王会——陕北民间社祀活动全景展示

2017.02.09 09:48 榆林日报

横山牛王会

——陕北民间社祀活动全景展示

 

郭冰庐

横山马坊牛王会宗教信仰祀神社事活动,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圣会”。周边四个乡镇四十一个村庄参与其中。其规模之宏阔,世所罕见。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将“横山牛王会”批准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严寺坐落在马坊村南横山山脉余脉的庙梁山上,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前身是寺沟南岩悬崖的“石窟寺”,石窟寺迁建于今马坊村南庙梁山南麓后改称“庙梁寺”。万历末年,大同华严寺僧人释方、释真云游至此,见庙貌类似大同华严寺,提笔隶书“华严寺”匾额,始有“华严寺”之称。迨至清廷一朝,边事缓和,规模扩大,祀神社祀组织管理日趋完备,衍化成了一整套祭祀程序。

“文革”时期牛王会活动中断,直到1984年,再度将传承数百年的牛王会恢复。如今马坊牛王会已经形成8个成员分会,41个村庄轮流办会的壮观格局。

牛王大会每年正月十二起会,正月十六闭会,会期五天,各分会轮流办会,一年一换,祀奉的主神本为牛王菩萨。

正月十二三官爷出坛。十三晨,办会村和尚及纠手率领仪仗队、秧歌队、唢呐队等数百人前来马坊华严寺接老佛爷和牛王菩萨。上午,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出坛,即从社家佛堂出发。社家头顶四窍喷烟的金镂铜鼎,秧歌、唢呐前导,一路吹打来到马坊华严寺与总会长商讨接牛王菩萨事宜。是夜华严寺彻夜灯火通明,每续一炷香,放一串鞭炮,敬告神灵“天听”;唢呐吹打助兴至夤夜。

对牛的崇拜,发端于人类的启蒙时期。牛是人类最早的图腾之一。牛为人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用品,是主要的生产力,所以牛王崇拜就应运而生了。传说中的与轩辕黄帝并称为“炎黄”的人文初祖炎帝,就是“牛首人身”,孔子的学生冉伯以仁德而配享了庙祀。牛王作为神灵的传说和庙祀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多有记载。劳动人民对神灵最为普遍的功利诉求是祈福禳灾、祛病驱邪,是神仙对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实际功效。牛王菩萨是掌管人间五谷粮草的农神,是“衣食父母”,祈求的是六畜繁衍丰硕,五谷丰登,成为农耕生产的主要生产力。这就是马坊人专祀牛王菩萨的极其直白而又朴素的功利目的。

一般的庙会最大的特点是夹带有集市贸易活动,吆喝叫卖的嘈杂“市声”甚嚣尘上,是其最显著特点。而横山牛王会没有集市交易活动。与会者吃会灶,喝老茶,夜宿农家暖窑热炕,值事和看客一应人众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祀神社祀活动中。

在隆重的巡幸仪式中,所有具有观赏价值的活动,包括各种带有表演性质的仪式活动,完全呈现在与会人们的视野中。每当这种时候,“娱神”成为一种名义,而“娱人”才是实惠。牛王会成为了老百姓的狂欢节。

马坊牛王会信仰祀神社事活动,纯净地保留了无定河与帝原水交汇金三角地带马坊一带以民神信仰为根基的祀神社事活态资源,承载着大量的包括民神塑造、民神信仰、民神祀奉模式等诸多原生态民俗事象,储存了大量的古村落的历史演进、社会发展、生存状况、生活方式、民间审美情趣的文化记忆,独具特色。这些活态资源,是从社会学、民俗学角度研究陕北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具有丰厚的田野作业价值和理论探究价值,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民俗学家的重视。马坊牛王会文化共同体还荟萃了当地大量的民间艺术。沿袭佛教的水陆法会形式及其礼仪程式,经文和赦文,高贡、大塔、楼子、纸扎等的制作技艺,老秧歌行头及其舞蹈动律,水陆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