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手工挂面走上产业脱贫新路

2017.01.24 09:14 榆林日报-榆林网

晾晒挂面(资料照片)。

入冬以来,吴堡县张家山镇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的手工空心挂面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一箱箱手工空心挂面被陆续搬上一辆辆卡车,将先后被运到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出售。合作社的员工们正在用娴熟的挂面加工技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搓条、盘条、阴条、分筷子等工序。

近年来,张家山镇摸索出了一条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引导贫困户把产业脱贫资源入股企业、合作社,提高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科学配置的及时性和实效性,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组织贫困户脱贫的“快车”,并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为贫困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销售市场。

扶贫新模式——贫困户搭载合作社

2016年11月2日下午,张家山镇开启贫困户搭载合作社脱贫新模式。当天,来自各村的68户产业扶贫户自愿与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合作协议书,每户将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纳入合作社,实现了由“输血”变为“造血”的根本转变,让贫困户搭上了产业精准脱贫的“快车”。

现场,刚加入到合作社里的寺沟村贫困户刘兴年高兴地说:“有了镇政府和监委会负责合作的日常监管工作,咱们不但每年都有800元的利润分红,还可以照顾家里,出门打打零工,这可是双丰收啊!”协议书还规定,合同期满后,经双方商定续签或退出,如有一方不愿意继续合作,合作社将退还贫困户的全部股金。为了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张家山镇还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监事会,负责监管合作社将贫困户所投股金的50%或等同价值厂房抵押作为项目保障金。如合作社合作期间违约,镇政府将会同监事会将保障金或抵押物给贫困户进行分配。

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负责人霍耀平介绍,该合作社以“企业开拓市场,市场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为发展战略,主要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免费提供食宿,进行手工挂面技术培训,并优先雇用培训后的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产业新现象——青壮年返乡做挂面

随着张家山镇手工空心挂面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农民春晚播出,电影《赶牲灵》《一把挂面》在该镇取景拍摄,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体验手工空心挂面乡村旅游、邀请全国各地百名食客品尝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挂面品牌效益日益凸显,市场需求倍增,一些年轻力壮的青年也开始返乡从事挂面加工。

“一斤面粉成本不到2元,加工成挂面在市场上就可以卖到8元左右,利润是成本的3倍。”在外打工的张彦兵夫妇瞅准了家乡挂面走俏全国的大好机遇,夫妻二人回家做起了挂面生意。时间久了,张彦兵还对加工挂面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利用空闲时间开始专注对制作手工空心挂面种类进行研究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尝试成功了加工菠菜、胡萝卜、西红柿、苦菜等多种粗细不等的手工空心蔬菜挂面,在市场上受到孩子和老人的青睐。

张彦兵说:“前些年我们一直在外打工,每年也只能赚5万元左右,家里孩子和老人也顾不上照顾。如今在家里做起了挂面,两人一天加工100斤面粉,一年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最主要的是还收购群众自家种的蔬菜,带动周围群众种植绿色蔬菜,使群众增收。”

发展新方向——打造综合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张家山镇还在产业扶贫、脱贫项目中,继续做好手工空心挂面家庭工业密集区建设,围绕“一心一面三条线”旅游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柳青和手工空心挂面这两张名片,配套发展民俗文化,充分挖掘手工空心挂面文化内涵,并推出了炒、蒸、凉拌等多种新吃法,打造集体验挂面加工、品挂面宴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让手工空心挂面成为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香饽饽。许多前来参观体验手工空心挂面的美食家纷纷拍照留念,在各自的微信、微博中分享空心挂面的美味和神奇。

目前,该镇已经建起了11家规模较大的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挂面专业生产户已有567户,其中贫困户就有390户,计划今年新增贫困挂面户154户,预计2016年手工空心挂面产量达3500吨,产值4200万元,户均收入5至6万元。

本报通讯员 韦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