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乡闹春年味浓

2017.02.09 09:18 榆林日报

枣乡闹春年味浓

过大年盛况 杨彬摄

红火的大秧歌 刘予涵摄

儿童闹春 刘小涛摄

现场摊煎饼 刘予涵摄

道情演唱 杨彬摄

摄影展 刘小涛摄

手绘石板画 刘小涛摄

烙饼 刘小涛摄

灯展 刘小涛摄

本报记者刘予涵 通讯员徐东 刘小涛

“到陕北过年,品陕北美食。”似乎成了今年春节最流行的一句话。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陕北民俗文化,充分展示清涧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独特魅力,让群众的春节过得更丰富、更幸福、更有意义,清涧县倾力承办市政府“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一场盛大的春节文化盛宴,让大家足足体验了一把地地道道的年味。

来到清涧,春节你可以这么过:听千人演唱陕北道情,让你领略清涧特有的古老剧种,独特的唱腔、优美的旋律,让你听过就忘不掉;看秧歌汇演,8支秧歌队争奇斗艳,不同的服装、不同的方阵、不同的表演形式,让你一次欣赏陕北秧歌的无穷魅力;寻找渐渐逝去的年味,零距离看摊煎饼、烙烙饼,让你了解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享受它们最正宗的味道;转九曲,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你还可以在路遥故居赏民歌,太极湾里探民俗,这个春节,枣乡清涧好戏连台,文化娱乐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1、道情声声歌盛世

“清涧道情”是在清涧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流传下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和民间风味的戏曲剧种。相传远在唐代起就在民间传唱,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已发展成戏曲剧目,登台演唱。老道情亦称西路调,后来又从山西传入了新道情,亦称东路调。东西碰撞,优势互补,使清涧道情别具一格。随着人们对道情的喜爱,这一剧种逐步流传扩展到了周边市、县,后来被统称为“陕北道情”。

清涧是全国闻名的道情之乡,清涧县几乎人人都能哼上一两句道情段子。清涧人世世代代喜爱唱道情,所以外地人又称清涧是“道情窝子”。

老乡们说,道情,就是用歌唱的形式,道出真情。其实清涧人唱道情和其他地方的人唱民歌一样,在劳作之余,抒发对悲惨命运的哀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丰收的喜悦,对爱情的憧憬等。人们在悲伤时唱道情,在高兴时唱道情,逢年过节更是离不了道情。

为了营造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弘扬清涧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涧县在2017清涧“欢乐过大年”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中,特别突出了清涧道情的主题特色,“清涧道情唱清涧”成为今年清涧最富特色的年味大餐。

正月初九,清涧县城秀延河畔,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大空梁山的山脚,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广场上,22支来自清涧各乡镇的道情队伍在这里唱响了最纯正的清涧道情。明快的节奏、优美的唱词、婉约的腔调以及灵活的表现形式,为前来观看的游客献上了一场原生态的听觉盛宴,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今年70岁的师万祥老人吃过早饭就跟老伴一起来到广场,等着听道情,“我平时最爱听道情,今天来了这么多道情班子,唱得好多都是新编的词,这是我这几年听得最过瘾的一次。”

为了满足群众心愿,配合“陕北榆林过大年”清涧区主会场活动,正月初十下午,太极湾景区的一场道情大戏再次上演。“我昨天就去大空梁山听道情了,知道今天太极湾还有道情展演,特意让我儿子开车带我过来。我觉得在太极湾听道情,别有一番韵味。”游客冯女士说。

2、秧歌闹红正月天

陕北人遇到喜事必有秧歌,闹秧歌是对狂欢情绪酣畅淋漓的一种宣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显露和释放,也是对按部就班的平常日子和规范生活的临时突破,更是黄土高原上盛大的狂欢。

秧歌是陕北人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文化活动,缺了秧歌,这个年就好像过得不完整。伴随着鸡年新春的钟声、鞭炮声、歌舞声、欢笑声,清涧县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处处沉浸在红红火火、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中。从正月初三开始,各支秧歌队就走上清涧街头,为老百姓舞动出一片火红的正月天。一个正月,许多家庭男女老少总动员,早早聚集在清涧的各个广场和道路两边等着看秧歌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正月初九进行的秧歌汇演,更是让不少游客感受到地地道道的陕北秧歌的魅力。锣鼓喧天、人潮涌动,8支秧歌队一起登场,面对如此壮观的场面,不少外地游客连连赞叹。陕北秧歌素以粗犷豪放著称,在大山大川的广阔天地里表演,更能体现出陕北人的那份热情。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秧歌队伍扭得更加欢快奔放。秧歌队之间还不时进行比拼较劲,纷纷亮出拿手绝活儿,活灵活现的跑旱船、令人捧腹的骑驴“小媳妇”、天真诙谐的大头娃娃……营造出欢乐气氛,赢得老百姓阵阵称赞。“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过秧歌,从来没在现场看过,真是太有意思了,来陕北过大年真是过瘾。”来自西安的游客王芳说。

正月初十的高家洼塬北国风光景区,一场精彩的彩门伞头秧歌展演进行得如火如荼。6位伞头带着秧歌队,唱出了清涧人的新生活。伞头秧歌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现编现唱,故称“伞头秧歌”。由伞头主唱,其他演员附和。伞头肩负着指挥全局、调动情绪、编排节目、评论演出以及秧歌队与外界交往、答谢、祝贺等一系列职责,即兴编词的演唱特点、灵活多变的格律结构、通俗明快的语言艺术、和谐独特的地方音韵带给人独特的体验。

3、美食品出新生活

说起清涧美食,就不得不提清涧的烙饼、煎饼。在正月初九的狂欢盛典上,除了悠扬动听的道情、红红火火的大秧歌,美食比赛也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一项活动。150名厨师带来的清涧煎饼、烙饼厨艺展演,让游客在饱览清涧民间文化风韵的同时,也饱尝了清涧独具特色的美食,并零距离观赏了制作工艺。纯正的清涧味道让游客驻足,让回乡过年的游子尝出乡愁,也让外地游客品出了最正宗的陕北味道。

清涧烙饼由面粉、山泉、精炼猪板油(或植物油)为主要材料,加上食盐、葱花、花椒、地椒等佐料烙制而成。制作工艺精细,先后有十多道工序。好的烙饼色泽金黄透亮,层次分明,超薄如纸,口感劲道,香脆酥软。清涧烙饼配上羊肉粉汤,边吃边喝,更是令人叫绝,令人满口生津,舒爽酣畅。

活动中,50名厨师现场烙烙饼,面饼在铁锅里发出咝咝声响,散出独特香气,出锅后,师傅将烙饼放在特制的筛子中,上下抖动,让它变得更加蓬松。在巧手厨师的一推一转间,一张张薄如纸的煎饼魔术般出现在观众眼前,引得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不停按下快门。

早在元代王桢《农中》就记载,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而清涧煎饼的做法正是如此,可见其历史悠久。清涧煎饼状若月,薄如纸,晶莹如雪,轻盈似蝉翼,柔韧耐嚼,有荞麦的芳香,配上独有的蘸汁,让人过口难忘。

4、九曲转出好年景

九曲黄河灯阵(又称转九曲、转灯),在陕北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清涧也不例外。这灯阵据说是按照道教阴阳太极图的形式演变而来。人们用360根高粱秆栽成一个四方形的图阵,每根高粱杆上放上油灯。“九曲”像个城廓又似一个迷宫,弯转回环没有重复路径。夜幕降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人们通过转九曲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

九曲阵里跳动的火苗,勾起不少老人的思绪,他们像回到小时候一样,排着队进入九曲阵,寻找记忆里的年味。80岁的曹奶奶是佳县人,她说:“我小时候九曲就摆在黄河滩里,大人小孩都在排队等着转九曲,非常热闹。这都多少年没转了,今天才找着点过年的感觉。”

夜色阑珊,转九曲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不远处的灯展,各式各样的花灯璀璨夺目、流光异彩。此外,清涧路遥纪念馆前唱响的陕北民歌,笔架山广场上的踢场子、杂耍,摄影展、画展、电影公映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整个春节期间。不少游客感叹,这样的春节简直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