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双盛合作社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蘑菇种植

2017.05.25 10:52 榆林日报 刘予涵 李斌

清涧县双盛合作社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蘑菇种植

惠东宁查看种植户的菌包 李斌摄

这几天,清涧县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徐家畔村贫困户白清荣拱棚里的香菇和蘑菇长势喜人,他一边忙着采收成熟的蘑菇一边说:“在双盛合作社的帮助下,我是贫困户里第一个搞起香菇和蘑菇种殖的,你看,这蘑菇长得这么好,这个产业能成!”

转型升级 废柴变菌包

在位于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的清涧双盛种养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拌料、装袋、给灭菌室搬运菌包,不时还有村民的农用三轮车前来装运成品菌包。

“我们以每吨200元的价格,把枣枝等废弃木柴收购回来,经过制麸、装袋、灭菌、养菌等一系列的程序后,制作成香菇和蘑菇菌包,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帮他们建起养菌拱棚,帮助他们脱贫。”该合作社负责人惠东宁向记者介绍说。

双盛合作社原来是红枣专业合作社,随着近年来红枣产业发展优势的逐渐消失,如何转型升级、寻找新的支点产业,如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问题摆在了该合作社法人、鲍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惠东宁的面前。“当时的想法是还要从现代农业入手,寻找一种适合本地发展、技术要求不高,且市场效益好,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效益的产业。”惠东宁说着自己的思路。

带着这样的想法,惠东宁开始四处考察学习,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引进发展以香菇和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产业。2015年以来,合作社四次派人外出考察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先后引进汉中、西峡等食用菌新品种4个,改造了合作社的烤房和冷库,建立起了标准化加工、灭菌、养菌车间,开启了食用菌试种,当年就取得了成功。

为了让村民接受这项新的产业,惠东宁给鲍家山和徐家畔村几户贫困户做工作,给他们每户免费建设一座种植拱棚,每座拱棚免费提供1000个菌包,让他们试种。2015年11月,合作社实现了从红枣加工到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的成功转型。

转型升级后的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410万元,自动化标准厂区6个、标准化冷冻库3个、食品包装区2个,从业人员达42人,其中有39人是周边村的村民。赵海峰和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合作社打工,三人每月的总工资近13000元。白翠梅是惠家河村的贫困户,她在合作社的主要工作是接种和装袋,每月能挣2000多元。

5村200户贫困户的脱贫希望

种植香菇和蘑菇成功了,也让其他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纷纷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希望把这项富民产业“搬”回家。

2016年合作社为鲍家山、徐家畔两个村的贫困户共建45个拱棚,每个拱棚发放1000个菌包。今年,合作社还为赵家河、李家洼等5个村子建设200多个拱棚,将有200多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养殖项目,目前150多个拱棚已经建起,不时有村民雇佣农用三轮车从合作社往自家的棚子里搬运菌包。

白清荣的女儿白丹也忙着整理大棚里的香菇、蘑菇菌包。她说:“自从有了这个大棚,家里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能增收1万余元,我们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就回家帮父亲忙大棚。”

技术人员根据目前市场行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菌包成本4元,平均每个菌包产香菇3斤,每斤湿香菇市场价6-8元,每个菌包净收入18-24元,每户1000个菌包每年收入18000-24000元不成问题。”

为了全面提高食用菌科技含量,为产业发展增强后劲,合作社提出了“质量立菌、科技兴菌、龙头强菌、市场活菌、菌兴百业”的发展思路,采用“合作社+政府+基地+贫困户+定期组织养殖户培训+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上门收购产品”的经营模式,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注重科研、大胆创新,并根据双庙河特殊的地理环境推广新技术2项,还推出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

在产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技术骨干培训和普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大培训,使广大农民在产前能够系统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做到户均一个明白人;产中,合作社派技术人员深入种植户,每个环节都要挨家挨户地示范、指导。为了使广大农民有问题随时得到解决,合作社新增加两条食用菌技术咨询热线;产后,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组织帮助农民销售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结合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脱贫长效发展机制,出现了整村生产食用菌的效应,以徐家畔、鲍家山、赵家山三个村为中心,逐渐向周边村辐射,形成了“千家万户种食用菌、你追我赶实现全面小康”的局面,食用菌产业成了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工程,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完)

有趣、有料、有主见。在榆林网,打造榆林城市生活主流新媒体!现向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招募特约通讯员若干名;招募各区县主编一名。联系及投稿邮箱:tougao@zaiyu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