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林:以扎实的作风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7.05.25 11:19 榆林日报 白永林

文/白永林

近期,微信朋友圈不断转发市纪委及各县区纪委关于精准脱贫暗访通报,个别党员干部脱岗怠职、识别不准、帮扶不力等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同时,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中,老党员陈岩石的一句话:“战争年代,背炸药包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让人振聋发聩,催人奋进!同样是共产党员,为什么有的人在战争年代敢冒生命危险于不顾,而有的人在脱贫攻坚到了关键阶段却作风浮夸、敷衍差事?这是党员干部严重的作风问题,这种作风与党的要求、人民的期盼背道而驰,格格不入。

众所周知,精准脱贫是党对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郑重承诺,是一项极为严肃、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脱贫攻坚,市委、市政府抽调大量机关党员干部,甚至是即将提拔的后备干部,投身精准脱贫工作。笔者认为,包村干部、第一书记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弘扬战争年代背炸药包的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吃透各项政策,摸清贫困底数,实事求是地解决好贫困户存在的突出问题。

落实好各项政策。精准施策,贵在精准,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顶层设计以及省市县相关配套政策,力保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各级各部门要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寻找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的结合点,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解决好基层具体问题。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实际,采取恰当措施,扶贫才会有实效。粗枝大叶、搞形式、走过场的工作作风,往往浪费了财政资金,却达不到脱贫效果。政策落实是扶贫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把各项政策与贫困户实际结合起来,帮助贫困户解决好收入、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出来。

发展好后续产业。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识别不准,就会犯盲目性错误。落实“精准”要求,严把“九条红线”,扣好“第一颗扣子”,使贫困户“一个不能少”。在摸清底数、精准识贫的基础上,通过干部帮扶、代管代种、大户引领和合作社帮扶等形式,大力发展好后续产业,解决好老百姓的增收问题。同时,加大就业培训、劳务输出等力度,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只有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才能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推进贫困山区村寨道路、水电、信息网络、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坚持差异化、精细化、“滴灌式”帮扶,才能做到宜农则农、宜桑则桑、宜游则游。对于一些扶贫开发成本过高的贫困村,宜搬则搬,并保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发展后续产业,坚持民主议事制,与群众多沟通、多商量,使扶贫工作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从而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

转变干部作风。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要静下心来、沉下身子,把贫困群众视为亲人,为贫困户找问题、理思路。高度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扶贫工作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经常深入村头院落、田间地头、贫困户家中,促膝相谈,问寒问暖, 想为群众之所想,一步一个脚印,一锤一个铆钉,精准到户,细化到人,建档立卡,了解致贫原因,制定脱贫方案,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享受到改革红利。落实好“三项机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检验干部,把能干的人用上来、培养好。唯有以“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刚强定力,层层传导压力,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完)

有趣、有料、有主见。在榆林网,打造榆林城市生活主流新媒体!现向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招募特约通讯员若干名;招募各区县主编一名。联系及投稿邮箱:tougao@zaiyu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