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黄甫古镇:庭院深深深几许?

2017.10.18 09:58 榆林日报 佚名

府谷县黄甫古镇:庭院深深深几许?

采访团在魏家大院听魏氏后人讲述过往 延安日报记者祁小军摄

府谷县黄甫古镇:庭院深深深几许?

俯瞰李家大院 榆林日报记者解永刚摄

黄甫古镇的清晨,晴空万里,空气清新,满天白莲花,遍地文人客,逢此美景,如同珠宝商进了珠宝国,再美的语言也用不上了。

黄甫古镇位于府谷县东北部,距县城31公里,是历史上的边塞重镇、文化名镇、商贸大镇、走西口出关要镇,素有“金黄甫”之称。镇内有李家大院、魏家大院、宗常山景区、香莲寺等,明末农民起义先行者王嘉胤就出生于黄甫镇大宽坪村。

信步走进李家大院,映入眼帘的建筑高低错落,灰瓦覆顶,布局严谨,雕饰精湛,威严壮观,大门顶为七叠木质斗拱,构思奇巧,制式慎密,檐牙高啄,具有夺人心魄的装饰与形式美,甚为罕见。门墩为一米高的金鸡独立夹耳石雕,大门上悬挂有“武魁”“文魁”鎏金巨匾。

听闻李家大院建于清代嘉道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中期四合院。大院共为三进,呈立体式结构,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的有上下两进。

大门的精巧先声夺人,屋内的文化符号体现在每个细节。大院牌匾、额匾、雕刻文字或苍劲,或隽永,或清奇,其砖雕木刻玲珑剔透,集文学、书法、篆刻、装饰、美学等于一体,凝聚着亲和祥瑞、传承组训、爱惜名节等传统文化,也寄寓着主人对未来的向往和家风的传承。地基是用煨碳做底层,至今墙体不潮不损伤。正房五间略高于东西厢房,彰显主人的尊贵地位……

繁荣就像炭一样,一半黑时还有骨,十分红时便成灰。李家亦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现李家后人大多生活在内蒙古,而这个曾经辉煌的古院一度驻扎过军队。解放后为集体粮库,“文革”时一些建筑遭到了破坏,近年来在政府的维修下,这座饱经沧桑的院子才得以继续接受岁月的洗礼。

如果说李家大院的兴衰惹人惋惜,那么,魏家大院的房破楼空更是引人深思。

沿着黄甫古镇前行,魏天林坐在门口讲述着祖传古院的故事。魏家大院坐落黄甫古镇鼓楼洞南口,建筑年代远早于李家大院,距今约有400多年历史,魏家是当时黄甫家产最多的一家,有魏家半道街的说法。

盛况究竟如何?听闻,魏氏家族是黄甫最大字号“宝聚恒”的主人。清代末年,“宝聚恒”生意兴隆,达到鼎盛,四通八达,向北与内蒙古河套地区,向东与山西太原市、河曲县、本县清水镇等都有生意往来,可谓家大业大,据说当时在魏家大院生活的有二百多人。

走进院内,当年的九进院依稀可见,有阁楼、绣房、正房、卧室、小耳房、窑洞,院内还有地道与主房相通。满面的木制门窗,雕刻精美。屋内木板仰城,油漆彩绘;釉砖铺地,精巧玲珑;木制栏杆,建筑豪华……

由于社会变迁,魏家大不如前,土地革命后,魏家后人除现在的黄甫魏家外,大多迁至内蒙古。行车离去,已是黄昏,仿佛听见李家大院和魏家大院在诉说,曾经沧海横流渡,福寿阳春又一年。江河湖海任我游,观了些山明水秀,胜似那当朝一品封侯……(延安日报记者 朱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