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军:精准脱贫不能摆“花架子”

2017.11.17 09:36 本网原创 勇军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服务群众,要切实走下去,用脚步丈量民意,与百姓交得了心,办得成事,以实绩凝聚人心,靠真情打动群众,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必须实打实、硬碰硬;服务群众,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推动各项富民惠民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努力实现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让群众的生活质量更高、获得感更强。 (11月11日中青在线)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有更强的获得感,首先应不折不扣进行脱贫攻坚,让全体人民共时小康。

勇军:精准脱贫不能摆“花架子”

虽然近几年的年均脱贫人口数量突破1千万,但目前仍有不少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愿望强烈,面临的困难不少,个人观念、地理环境、交通不便等等,使诸多发展方式受限,困难群众增收不易,处处举步维艰。这就要求脱贫工作更精准,付出更大代价,花费更多功夫,切忌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

众所周知,脱贫工作困难,并不在于贫困线高不可攀,而在于困难群众很难找到稳定的增收方式,收入动态变化较大,脱贫后仍面临返贫风险。而脱贫行动中的“花架子”工程,只注重了“眼球效应”,没让群众得到足够的实惠,变相浪费了钱。同时,“花架子”工程通常只会带来短期效益,不能持久,对绝大多数贫困群众来说,毫无益处,必须提前预防,全力克服。

一方面,广大扶贫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冲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帮助困难群众从筑牢基础开始,增强内生动力,学习赚钱本事,再挖掘就业、增收机会,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经济收入,不会脱贫后又返贫。

另一方面,在脱贫考核过程要动真格,既要查看帮扶的痕迹材料,更要到现场查看脱贫成效,看看产业的发展现状,听听群众的真实想法,科学评价脱贫的可持续性,不让投机造假人员蒙混过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完成脱贫任务,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本网特约通讯员 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