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扶贫检查的指挥棒不能“变样”

2017.12.08 21:08 本网原创 云霞

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于今年9月启动了全区脱贫攻坚交叉检查工作,各旗县抽出20人左右的检查组,对贫困旗县进行交叉检查。在半年时间内,这个旗除了要接受2次全区“大检”,还要接受专项审计、巡视、盟市抽查3次“小检”。开展检查评比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工作,但次数过于频繁、操作与实际脱节、问责压力过大,扶贫检查在基层走了形、变了味。(12月6日凤凰网)

云霞:扶贫检查的指挥棒不能“变样”

扶贫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落实责任,全力以赴,集众人的力量攻坚。但现实中难免有党员干部“懒浮拖”,在帮扶过程中不努力、不用心,导致效果不明显,还耽误了扶贫的时间。加强日常检查督促,让帮扶干部时常感受到监督的力量,从而下足力气,为帮贫困群众脱贫而努力战斗。

但是,检查工作也需讲方法,把握好度的平衡,不可太任性。否则,检查的指挥棒“变样”,不但达不到督促工作的目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毫无疑问,内蒙古自治区所采取的检查模式,一经媒体曝光,便在网上引来舆论风波,其检查的频率和花费,着实让公众接受不了,产生种种质疑。

半年要进行2次“大检”、3次“小检”,几乎达到每月1次的频率。如果只是上级领导出面进行督促检查也就罢了,偏偏是各旗县之间进行交叉检查,而且队伍庞大。据称,每一次检查花费的住宿、餐饮等费用竟高达20万元,半年下来,至少也能达到50万元,对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资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而且,检查频率太高,评比问责太重,各旗县之间谁也不想得差评,就只能相互拆台。这场检查更像是检查队伍之间的一场“内斗”。对帮扶干部来说,脱贫任务本就重,压力也很大,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可一次次的频繁检查,浪费了大量时间用于准备,真正用于帮扶的精力也就偏少了。

帮扶的力量减弱了,扶贫效果还能更上一层楼吗?显然,检查越多,效果必然越差,与检查的初衷背道而驰。为此,保证检查的“指挥棒”不变样,绝不是小事,需谨慎对待。(本网特约评论员 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