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吞吞: “花10多万打印费”的扶贫迎检风当刹

2017.12.27 16:59 本网原创 周吞吞

近日,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县采访中发现,很多第一书记对扶贫领域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深恶痛绝又深感无奈。一位第一书记介绍,有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码就填了几百次。一个贫困村一年花在打印上的钱,不少于2万元。“在扶贫中,这些表格的主要作用就是迎接检查。”今年5月,有一个乡迎接检查团,仅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12月18日人民网)

在理想状态下,精准扶贫应该是帮扶干部亲临一线,带着贫困群众一起干,其乐融融抓生产、抓就业、抓收入效益,使贫困群众的家庭收入突破“贫困线”,达到脱贫致富最终目的。可现实却很骨感,各种“花式考核”,令帮扶干部沉溺于应付检查,大部分时间被填报资料所绑架,光身份证号码要填写几百次、每年打印费用高达数万元,迎检材料之泛滥,由于此可见一斑。

如此在资料上“做文章”,精准扶贫成了“精准填表”,令精准扶贫偏离“准心”,岂能见到实效?但从帮扶干部的种种无奈可以看出,如此扶贫绝非心甘情愿,而是身不由己,考核的“指挥棒”诱导所致。

考核资料朝令夕改太任性。按理说,帮扶的基本资料确实应该准备充分,能反映出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可一些地方,扶贫的资料格式“变脸”太快,朝令夕改令帮扶干部应接不暇重复填报、贫困户频繁签字,浪费大量时间,实际上内容大体相当,只是格式不同而矣。西部某省的一位第一书记说,有一次,检查前两天,县扶贫办又发下来一套全新的表格,填完再让贫困户签字。如此反复在材料上折腾,能有多少意思?

检查评价要求太任性。在“政务+互联网”日益流行的今天,扶贫档案方便快捷,修改也方便,可有些地方要求必须由第一书记亲笔填写,一式三份,均不得出错,不得涂改,足以暴露检查要求有多任性。更离谱的是,居然有领导到某村检查,发现档卡有一处涂改,大发雷霆,进行严厉批评。一两个涂改,实属正常现象,至于如此批评吗?无疑是倒逼帮扶干部在材料填报上“精益求精”,反而将一线帮扶工作落下。

专项资金浪费太任性。面对几千万尚未脱贫的群众,帮扶的专项资金本就有限,地方的经济财力也捉襟见肘,大量的资金用于打印扶贫资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只会造成有限的帮扶资金再度“缩水”,令扶贫的成效打折扣。基层干部浪费得心疼,贫困群众也不会满意。

为此,应该严肃铲除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尤其要整治任性的考核模式,引导帮扶干部回归“一线”扶贫主战场。(本网特约评论员 周吞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