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警惕扶贫项目中的“质量腐败”

2018.09.03 07:00 本网原创 云霞

“刚修的水泥路,居然长出了杂草!”在国家级贫困村——重庆市万州区长滩镇红石村,一条长有杂草的水泥路使调查组大吃一惊。原来,2017年1至3月,重庆市审计局在对万州区2016年度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时发现这一问题。(9月2日人民网)

云霞:警惕扶贫项目中的“质量腐败”

经现场检测,长达10多公里的生产生活道路,仅有400多米达到质量要求,大部分未达到建设标准,80万扶贫资金就这样“打水漂”。而项目的承包商,恰好就是当地的村书记,可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干部将好处全都给了自己,群众反而未受益。

拨开种种扶贫领域的项目腐败,都不难发现质量问题,普遍不达标成了“通病”。而这些项目的承包商,往往都与当地的村干部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么是干部本人,要么是亲朋好友,屡屡建设一些“豆腐渣”工程,白白浪费了扶贫资金,也让村干部从中获利不少,而老百姓反而未得到多少实惠。

之所以,项目的承包人或多或少与当地村干部有关系,主要还是招投标程序流于形式,真正中标者早已内定。同时,对于村级项目,外面的人很难进入,也怕参与,担心工程处处受当地干部刁难,费力不讨好。如果是“自家人”承包的项目,自然就会一路“绿灯”,甚至村干部还会帮着协调事宜,使项目进展得更顺利。

当然,这些与村干部有着密切关系的承包商,看中的还是项目背后的利润。由于攀上了村干部这棵“大树”,同时利润也要被村干部瓜分,项目的质量就难以保障,甚至在成本上一降再降,导致许多项目建成后就无法使用。

扶贫项目中的“质量腐败”,主要症结还在村干部,其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当地项目的助力,同样也能成为阻力,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时,自然会放松监督,甚至充当“保护伞”;得不到好处时,必然会翻脸不认人,为项目的推进四处添堵。这也是许多扶贫项目被村干部等人承包的重要原因之一。

铲除扶贫领域的腐败,关键要加强作风建设,监管重心下沉,管住村干部任性的权力,防止他们干涉工程项目,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有效防止其中的“质量腐败”。(本网特约评论员 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