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2019.01.03 21:48 榆林日报 张三林 暴海雄

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游客观赏农事活动

“生活已经好起来了,想要过得更好,还得靠家里的羊子。”佳县朱官寨镇刘崖窑村已经脱贫的刘和平喜滋滋地说,现在家中的存栏羊子有70只,预计今年还能卖掉20只羊羯子,收入肯定比往年要好。

刘和平通过扶贫项目养羊10只,如今已经发展到60多只,仅此一项收入2万元;2016年,他又通过扶贫项目养鸡50只,收入了5000元左右;种40多亩杂粮,收入1.5万元左右,2017年共收入4万多元。

刘和平的脱贫之路是刘崖窑村锻造“金钥匙”、打开“脱贫门”的一个缩影。这个坐落山峁、交通闭塞的山村,在2015年时还是一个有着65户贫困户的深度贫困村,几年来,该村持续培育产业主体,不断激发发展动能,昔日的穷山僻壤经历了“凤凰涅槃”,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样板村”。

产业是富民之本。近年来,佳县立足主体生态功能区定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突出典型示范带动,主攻特色产业规模集约经营,扎实推进生产条件、劳动技能、组织体系、农民素质、品牌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化路径。

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喂养羊子发羊财

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泥河沟举办游园活动

1、“三变”改革——插上乡村产业振兴的翅膀

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有36亩树龄成百上千年的枣树种群,但之前却始终戴着县级重点贫困村的帽子。“过去,村民只知道‘枣蛋蛋就是钱串串’,一直也没想过老枣树能变成宝、带来钱。”泥河沟村党支部书记武正生感慨道,自千年古枣园成功当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村里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集枣乡文化、乡村体验、黄河风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成为佳县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打造的示范村。

“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我们还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村民自愿集资入股的形式,注册成立了千年枣林专业合作社。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泥河沟就会由贫困村向旅游村转变,最终实现‘人人受益,共同致富’的目标。”武正生说。

佳县在深度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产业、产业助推脱贫”的思路,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资产股份化、管理公司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县324个行政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其中,由县财政安排涉农整合资金3250万元,向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每村注入启动资金10万元。同时,由县财政单独安排资金1000万元,对产业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奖励扶持,催生全县“三变”改革遍地开花。

在推进“三变”改革过程中,佳县还坚持把加强利益联结、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发展、保底分红、利益返还、保障就业等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激活农村要素,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改革红利,形成了官庄便民服务中心刘才沟村、方塌镇圪崂湾村、通镇向阳湾村等一批发展典型。

为了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方塌镇圪崂湾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造血式”扶贫格局。村里将100亩大棚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承包给经营大户合作经营,在盘活村集体资源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大佛寺便民服务中心高家塄村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实在在让农民享受到实惠”的思路,投入100余万元,将村里废弃多年的17孔小学窑洞进行翻修改造,建成了集写生、培训、就餐等为一体的东方红扶贫写生基地。同时,村里还吸收旧村农户改造成寄宿家庭,目前已鼓动旧村25户农户维修老宅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写生基地的客人提供住宿服务以此增加农户的收入。

坑镇赤牛坬村依托博物馆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编排大型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吸收群众兼职演员100余人。同时,先后发展休闲农家乐30余户,实现从业人数100余人,累计变300多个村民为演职员,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通镇向阳湾村共有耕地2500余亩,其中枣林面积达到1900亩,是远近闻名的“红枣村”。然而,近年来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枣农经营管理枣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为了重新激起枣农的发展希望,村里采取“三权”分置办法,探索发展“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实施低产枣园改造,对集中连片的1000余亩枣树实行统一强力降高塑形、统一防虫、统一技术服务。同时,打造170亩集中连片精品示范枣园,由村集体成立的合作社集中流转,流转枣园由合作社承包给16户农户管理,每年支付每户管理费1.5万元,红枣所得收益归合作社所有。

除此之外,向阳湾村还引进榆能集团投资建设200千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按照“公司+贫困村+贫困户”的模式,助力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目前,这个村级光伏电站已经实现并网发电,仅此一项,贫困户人均年获利超过1000元。

“我们村通过流转土地,还分别建了肉驴养殖厂、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向缘红村民经济股份合作社,让全体村民都持有股份,具体按照资金股、土地股、劳力股等股份分红,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致富。”向阳湾村主任贺建强如数家珍。

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指导农作物种植管理

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石窑开门迎客

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光伏发电

2、“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开农户脱贫致富的大门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佳县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实效,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扶贫的典型。

金明寺镇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佳县重要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2015年,佳县一隆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永旺与120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无偿为贫困户提供地膜、种子、肥料等,并以高于同期市场价格1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还无偿为贫困户提供微耕机180台、机动三轮车65辆,当年贫困户户均粮食种植收入达1.78万元。然而,曹永旺并不满足于此,2016年,他又与本村和周边10个贫困村1134户贫困户签订了种植收购帮扶合同,仅此一项实现户均收入1.89万元。同时,安排贫困户36人稳定就业,人均工资年收入超2万元。

2015年,曹永旺以高票当选袁家岔村党支部书记。曹永旺说:“我们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人才的支撑和保障。政府利用产业脱贫整合资金,助推特色产业增产、经营主体增效、贫困群众增收。”对于县上的产业发展帮扶机制,曹永旺称赞不已。

不久前,在王家砭镇一家食品开发公司的院内,正在这里召开的村集体经济集中分红现场会让贫困户喜笑颜开。此次分红的数额虽然不大,但这种“长流水”式的分红成为日后脱贫路上的“稳定器”。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的正是当地企业家高维军和他的东方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以来,高维军和他的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先后与朱官寨镇4村456户农户合作,建设种植基地5000亩,并与基地农户签订保护价种植收购合同,每亩补助种植户100元。同时,公司与42个村合作建设5.8万亩苦菜采集基地,直接带动366户农户,目前有70%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除此之外,2015年,高维军还创建了“佳县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通过扩规模、提质量、补短板,构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创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入驻公司的小微企业有3家、手工挂面加工大户42户、大学生创客32人、农民工831人。其中,23名大学生开始自主创业,均开设了自己的公司、网店或微店。如王震等13名大学生创办的农产品开发公司,去年网络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42户手工挂面加工大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

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赤牛坬实景演出

佳县“三变”改革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展示农产品

3、能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近年来,佳县结合本地实际,营造政策洼地,坚持把鼓励和吸引佳县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反哺家乡作为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工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在家门口创业。在回乡创业的号召下,全县涌现出张玉强、刘若望、王爱国、贺建强等一批批佳县籍能人返乡创业典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带领老百姓踏过贫困的泥沼。截至2018年6月底,辖区返乡450人,其中自主创业278人,推动就业2004人。

几年前,方塌镇圪崂湾村还是佳县出了名的贫困村,曾经这里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经济发展缓慢。如今的圪崂湾村已在悄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村、经济发展先进村。这一切都源于村里有一个“大能人”——张玉强。

2012年,有了一些积蓄的张玉强放弃外边的产业,回到村里带领乡亲搞投资建设,并被村民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其间,张玉强个人垫资800余万元硬化了17.8公里通乡公路,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同时,他还带领村民动用30多台大型机械进行劈山填沟、整治平原、打坝修路,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经过两年的努力,张玉强个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圪崂湾村集中连片整治小平原50余块,共4500余亩;打坝3座,共600余亩,村里充分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基础条件。截至目前,村里共栽植20余万株树木,绿化山地达5000多亩。与此同时,在平整的土地上发展种植业,栽植核桃2200亩、山地苹果200亩、冬枣30亩、葡萄20亩,种植马铃薯、谷物等500余亩,兴建羊舍10个,实现生态保护和种养循环利用。

无独有偶。2017年伊始,出生于峪口便民服务中心的著名雕塑家刘若望,决定利用峪口村历史文化和白云山景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原峪口纸厂投资打造峪口“艺术小镇”。规划小镇将以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度假产业为主,打造艺术博物馆、艺术美术馆、餐饮度假和古迹游览,达到吸引旅游资源、提升经济效益的目标。

目前,峪口艺术小镇一期工程项目已经启动,正在进行厂房建设。艺术小镇建成后,将成为佳县旅游与文化示范基地,不仅能有效提升区域形象,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旅游产业增收致富。

在佳县上高寨乡赵大林村,“大能人”王爱国正在忙着修建大美石窑旅游区,目前总投资达7000万元,形成了可容纳500余人,集食宿、种植、养殖、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区,景区内各类服务工作岗位吸纳了周边贫困户100余人就业。同时,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合作,投资200多万元进行大棚蔬菜种植,他保底收购,全村66户贫困户每年可得分红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