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科技扶贫创业能手陈学军:最大的荣誉是农民认可

2019.01.04 21:30 榆林日报 李志东

定边县科技扶贫创业能手陈学军:最大的荣誉是农民认可

陈学军(右)讲解土地深松技术(资料照片)

陈学军是定边县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的一位“技术服务者”。他从1990年至今,从事农机技术服务工作28年,曾多次获得上级表彰。2015年,他获得了榆林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他获得了榆林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获得这些荣誉并不是我最值得骄傲的,我获得最大的荣誉,那就是农民们对我的认可。”陈学军说。

推广马铃薯起垄耕作

陈学军曾是一名军人,工作后他经常参加各种农技培训课、农业推广课等。随着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并写了一篇具有实用性的论文《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榆林北部地区的应用》,获得榆林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不仅从理论上有所研究,陈学军更从实际应用考虑,不断实践,特别是在推广马铃薯规模化种植、起垄耕作方面,始终不遗余力。这是因为起垄耕种,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从而适合马铃薯膨大生长,以增加产量。据统计,定边县全县目前推广起垄作业约有30万亩。

此外,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陈学军总结出了一种模式,即通过“企业(基地)+农技+专业大户+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得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并充分利用企业和专业大户的技术和机械优势,创办了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解决了农产品从种植、收获、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从而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使得企业和农户实现了双赢。

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

近些年来,定边县在开展马铃薯主食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陈学军做出的成绩尤为突出:在他的引领下,该县目前已建设了2000亩马铃薯主食化科技示范基地,生产优良种薯达到6000余吨,还引进了46个试验主食品种。同时,还在盐场堡镇贾圈村建成160个马铃薯试管苗快繁大棚,栽培试管苗150万株,扩繁马铃薯微型薯450万粒。此外,在红柳沟镇张兴庄村、贺圈镇马团庄村开展了旱作马铃薯攻关模式试验,共种植420亩。

“我们对引进的46个新品种进行实验,最终通过筛选,确认了适合我县批量化生产、经济效益高的马铃薯品种,使农户在马铃薯品种种植选择中少走弯路,早见效益。”陈学军介绍说,特别是对引进的主食化加工品种陇薯系列、玫瑰系列、日本根优系列、青薯系列等产量高、耐旱、抗病、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进行了试验,并且为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提供30余个试验品种,保障了马铃薯主食化试验品种原材料供应。

盐碱地治理有办法

盐碱地的存在,既是耕地资源的荒废,也是环境治理的一道坎。目前,在定边县域内大约有64.7万亩盐碱地,如何把这些没法应用的土地变成良田,是定边县人民群众多少年来不懈努力的梦,陈学军也是其中的一个追梦者。经过他的努力,目前,已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面积2000亩。

“盐碱地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即结构粘滞,通气性差,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性差,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从而导致了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陈学军说,根据这种特点,通过机械对一些盐碱度比较轻的土地进行深松,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然后选择一些比较耐盐碱的作物如玉米、菊芋、蓖麻来种植,同时,用一些酸性肥料调整土壤的肥力结构。经过两三年的改变,这些土地基本上可以种植马铃薯之类的作物了。

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辐射带动了周边盐碱地治理面积1万亩,实现了土地改良、生态修复双重效果,同时也使农业效益得到提升,使农民经济获得稳定增收。

同时,为了结合精准扶贫、搞好科技服务工作,开展贫困户马铃薯种植和农机操作技术的培训400人次,解决20余项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