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亮点

2019.01.09 23:59 榆林日报 魏丽娟 杜娜 叶春瑞 付宏丽 高特 张行

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步跨越。2018年,子洲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7364户2247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8个农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子洲县紧扣追赶超越目标,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主动担当,埋头苦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亮点一 山区农业现代化开花结果

子洲县持续深入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以山地苹果、核桃、黄芪、黄芩、羊子、生猪以及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全县山地核桃、苹果保存面积分别达到30万亩和21万亩,中药材保存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农业示范园区98个。其中,500亩以上山地苹果示范园21个、千亩以上标准化核桃示范园25个、山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52个,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子洲县重视科学管护提质增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优秀技术干部参加省市技能培训,聘请省市果树专家20余人来子洲进行技术指导。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聘请院校苹果专家作为技术顾问,聘请省市技术专家和县园艺站技术人员,建设苹果专家大院。积极推行县包乡、站包村、技术员驻村搞示范的管理模式,常年抽调18名技术骨干和聘用36名乡土科技人才巡回指导。对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训,每年培养100名以上“土专家”。

在设施农业方面,新发展设施农业0.6万亩、大田蔬菜0.5万亩,为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新引擎”。
 

充满生机的校园

亮点二 奏响精准扶贫“五重奏”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子洲县深挖致贫“病根”,奏响精准扶贫“五重奏”,2018年实现63个贫困村高质量退出、7364户22472人稳定脱贫。

该县在贫瘠的山壑间建起了“绿色银行”,预计到2022年,全县农户可年均增收2.7万元。紧抓国家卫健委帮扶机遇,统筹实行“一降两提三免四保障”医疗保障政策,推行“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创新“多对一、一对多”模式,开展巡回医疗健康服务和公卫均等化服务,推行按病种付费和按人头支付制度“两大改革”,多管齐下,阻断“因病致贫”根源。

苏陕合作和省教育厅对口帮扶带来就业创业机会,陕西省旅游学校、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先后在子洲职教中心成立分校,子洲县也积极开展特色小吃制作、家政服务、月嫂、汽车维修等培训6期,680人实现稳定就业,486人达成了赴扬州就业意向或转移就业。

子洲县大力实施“两房建设”,在县城和“南西两川”重点集镇确定3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实施移民搬迁885户3507人,危房改造1432户,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脱贫。

该县落实“扶志六法”,创新开展“五家十星”村乡县三级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开办“农村道德讲堂”,完善村规民约等约束评议机制,覆盖建设“爱心超市”,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振脱贫致富“精气神”。

亮点三 “三下乡”常在乡常惠乡

2018年以来,子洲县以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启动为起点,从文化、科技、卫生等17个部门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文艺演出、文化服务、卫生服务、科技宣传等多个小分队,开展“三下乡”常下乡常在乡服务活动,向广大农民朋友送文化、送知识、送服务、送健康,成为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

立足农村发展短板,子洲县成功对接确定“三下乡”项目52个,涉及公共服务、社会扶贫、灾后重建等8大类,争取到省市扶持资金33880.16万元。为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子洲县在镇村一线常态化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70余场次,培训农民群众1万余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余人,“三下乡”活动“留在乡”的成果逐步凸显。

特色养殖

亮点四 生态综合治理“亮眼”

子洲县坚持“柔性治水,生态文明”的治理理念,以兴水治旱为龙头,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庄为依托,以建设基本农田和退耕还林为重点,狠抓主导产业高效开发,努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县。

该县以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道路绿化、县城绿化、防护林、水保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水土保持取得良好的成效。总投资34909.6万元,在大理河流域启动生态示范工程,包括小河沟、白家沟、田山渠和大理河流域4个生态综合示范项目。计划治理流域24平方公里,实施大理河生态修复44公里。

2018年,全县河长制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一河一策”整治方案进一步完善,完成县内所有河道划界工作。全县林地面积达到77.4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4.5%,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业产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亮点五 美好家园处处新

子洲县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抓手,围绕城乡环境整治、污水治理、马路市场整顿等重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齐抓共管,取得明显成效。创园工作有力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2个、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镇4个、生态村35个。建成区绿地面积124.1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44.0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35.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1.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08平方米。

实施县城禁烧烟煤和油烟治理,完成煤改气1126户,改造餐饮油烟121户;整治城乡容貌,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70个行政村有专职保洁员266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630个,累计清运生活垃圾8500余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展市容市貌整治行动,创建文明县城,建立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发展中药材产业

亮点六 办好实事惠民生

2018年,子洲县把建设县第一小学、第四小学、扩建第二中学等列入十件惠民实事中,目前三所学校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将于2019年完工投入使用。积极改造12所乡镇学校,招聘了115名特岗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口帮扶为契机,先后协调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陕西省中医院等多所知名医院,对口帮扶子洲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子洲县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初审。加大标准化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共新建淮宁湾等4个乡镇卫生院和22个村卫生室,实现了全县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

一年来,子洲县公共文化服务送惠民演出下乡共计122场,送电影下乡6764场,观众达16.3万人次。同时,为279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每个配送了价值2万元的乐器、服装等文化活动用品,建成村文化广场9个。

灾后重建焕发新颜

亮点七 灾后重建让旧貌换新颜

“7·26”特大暴雨洪灾发生后,子洲县围绕“强规划、补短板、保安全、严管理、提品位”目标,突出加强以县城防洪安全为重点的全县防洪体系建设,切实筑牢安全度汛大堤。该县编制了《子洲县“7·26”灾后重建县城防洪治理工程规划》《子洲县大理河综合治理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实现聚水、引水、泄洪、蓄洪、抗旱相统一。

大理河县城段的综合治理,是子洲县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县城段拆除违章建筑6106平方米,清淤疏浚河道9.8公里,新建堤防1.75公里,绿化堤防90公里,治理堤岸24.2公里。

光伏发电振兴乡村

亮点八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8年,子洲县倾力打造16个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实现示范村安全饮水、动力电到村、硬化路到村入组、主干道路灯、4G网络、光纤等基础设施“六覆盖”,促进全域乡村振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子洲县深入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业、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在淮宁河流域建成了一批园区,为富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提供了新范例。在乡镇,以山地苹果为主的杨家山新品种示范园,以黄芪种植为主的三川口镇千亩黄芪基地、以核桃栽植为主的电市镇大苗核桃示范园等一大批示范项目落地建成,乡村振兴形势大好。

子洲县还着力打造文旅强县,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扩大子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旅游事业蒸蒸日上

亮点九 社会治理久久为功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子洲县坚持“严打”“常打”“深挖”“细扫”,久久为功,努力守护一方净土。截至2018年10月底,共办理“扫黑除恶治乱”刑事案件2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5人;破获涉黑涉恶行政案件28件,行政拘留26人;侦破毒品刑事案件17起,查处涉毒违法案件11起,查处吸毒人员93人,强制隔离戒毒57人,缴获各类毒品243.54克;查处新闻敲诈勒索7人;将严厉打击病残吸贩毒人员纳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范畴,有力打击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完成权责清单编制工作,共梳理51个部门、单位权责事项5505项。32个部门和单位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一厅办公”,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254项。139项业务可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结。

亮点十 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子洲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全面从严治党分级清单纪实管理机制,实行了分级分类考核。各乡镇党委落实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推动子洲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该县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四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党员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健全了约谈提醒制度,全面推行机关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切实抓住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成立3个工作小组和6个督导组,对全县各级党委进行全面督导检查。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县纪委通报曝光单位44个,通报批评党员干部52人;立案审查违反作风建设规定案件25起,给予党纪处分21人、政务处分6人,全县党员干部的纪律和规矩意识进一步增强。

子洲县以撤村并支、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着力建强配优农村党支部,从严把关候选人资格条件,采用派任兼任跨任多种方式相结合、党员和选民参会人数认定等硬性规定,选出了一批相对年轻、能力较高、威信较好的村干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