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榆林治沙的绿色奇迹

2019.03.27 14:57 榆林日报 郝彦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为榆林今后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榆林人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70年治沙2.44万平方公里

“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榆林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引发强烈共鸣。

出生在榆林,从小饱受“沙害”之苦,1981年至今又一直从事着防沙治沙和林业科研的陕西省治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史社强认为,榆林的生态治理过程正是“保持定力”的生动体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榆林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扭住治沙造林不放松”,班子换、事不变,一届连着一届往下传、一茬接着一茬踏实干,才取得今日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一年六十天风,打过春,又刮七七四十九天摆条风”……这是过去榆林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当时,榆林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号召群众向沙漠进军。

历经70载岁月沧桑,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下,榆林人民依靠常人难以想象的吃苦精神和顽强毅力,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营造出2157万亩的林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早在1992年,“沙地开发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召开时,与会的日本、以色列等国百余名专家就盛赞“从榆林治沙奇迹看到了人类荒漠化逆转的希望和前景”;1995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迪亚洛来榆林考察,也评价这里的治沙成果“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2018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主办的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在榆林举行,来自国内外的防沙治沙专家再次相聚于此,共享榆林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所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振聋发聩,榆林70年的治沙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之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史社强说。

“沙害”变“沙利”

在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村的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新一代榆林治沙造林引领者、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组织员工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之后,备受激励与鼓舞。他说:“习总书记强调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在治沙造林过程中就走出了一条‘防沙治沙——护沙用沙——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道路,目前治理沙化面积50万亩,栽植人工林38万亩。今后,我们的使命就是进一步治好管好用好这片沙漠。”

张应龙以自己发起成立的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为纽带,积极开展公益植树活动,有来自中外公益组织及个人8000多人参加,植树20余万株,并为协会发展国内外会员1000多人。同时,大力推动沙产业发展,目前,正筹建年产2万吨长柄扁桃食用油及副产品加工厂,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创造产值3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00名,消化50万亩长柄扁桃果实,并能带动5000个农户参与林产业。

张应龙的治沙事例只是榆林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探索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榆林市委就已提出“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其中之一便是:如何破解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矛盾,走出一条经济循环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路子?

思想的“火花”已烧开实际工作的“一锅水”。榆林在实干中寻找答案:一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量关闭污染企业,延长产业链条,走循环生产、清洁生产之路;另一边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坚持“谁开采、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资源开采企业积极履行义务职责,对办公区域、厂区矿区、职工生活区及厂矿周围进行绿化,每年造林至少50万亩,“绿色矿区”“美丽新村”犹如雨后春笋。

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榆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曾经的“沙害”变为如今的“沙利”,风沙区大棚蔬菜、大棚养殖、育苗业、沙漠旅游业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往日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现在稳产高产的耕地。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榆林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粮仓”;羊子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成为全省养羊第一大市;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把榆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陕甘宁蒙晋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接过先辈们治沙造林的大旗,新时代的榆林人把绿色梦想的旗帜举得更高。2017年,榆林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把全市12个县市区打造成碧野护城、绿脉绕城、翠林拥城、清波映城的森林之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榆林再次提出要持续发力治理生态环境,将坚决扛实生态建设政治责任,深入实施铁腕治污“14+3”攻坚行动,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

对此,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认真落实,开展新一轮蓝天保卫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城区散煤禁烧治理力度,完成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工业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储煤场环保改造三项重点任务;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扎实推进无定河全线综合治理,启动城市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彻底消除榆阳河、沙河、榆溪河黑臭水体,启动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土壤质量检测和污染管控,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行油气开采废弃物、工业固废集中达标处置,完成工业园区及重点镇“两场”建设改造;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实施环榆百万亩生态圈、城镇绿化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70万亩,力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中省验收。

曾经,榆林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劳动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书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塞上儿女同样可以为陕西、为中国创造出更多的生态福利和绿色福祉,让榆林这颗“塞上明珠”更璀璨、更耀眼。

原标题:使陕西成为我国首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且看榆林缚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