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有温度的精神丰碑

2019.04.04 09:15 榆林日报 王伟

文/王伟

近日,新闻联播推出“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首期报道了“大漠赤子”石光银的感人事迹。这位榆林市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用30多年的时间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100多公里长的绿色屏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石光银和沙漠死磕了一辈子,失去了太多东西,但他树立起了一座有温度的精神丰碑,让榆林的治沙精神彪炳史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石光银开启了他的治沙生涯。期间,他为了筹资买树苗,不顾妻子哭闹阻拦,卖掉84只羊和1头骡子,义无反顾地把这笔“巨款”投入了治沙伟业的“无底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生态价值显现出来了。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发展了育苗、风沙区大棚蔬菜和养殖业等。他说:“治沙前作物亩产200到300斤,现在亩产2000斤,极大提高了产量和农民的收入。”石光银还表示,他将捐款45万元,支持村民继续发展设施农业,帮助大家增收致富。他舍弃了个人利益,但是守护住了绿水青山,守护住了金山银山。

2008年植树节当天,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在运送树苗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遇难。石光银在与沙漠死磕的战斗中失去了挚爱,他把巨大的悲痛埋进了毛乌素沙漠。然而悲痛并没有击倒他,在他的带领下,在一代代治沙造林者的奋战下,榆林的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8年的46.7%,这也让陕西成为全国首个“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北方的生态安全屏障被守护住了。石光银心中有痛,但他作的贡献能够让更多家庭远离风沙的侵袭。他不顾个人小家,却顾及了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千万家。

石光银把一生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沙漠,他的青春岁月并没有像别人一样流光溢彩,而是饱含风沙。他没有贪图个人享受,而是为了集体,为了群众,终身在成就着“大我”之事。他说:“我这辈子治沙吃了多少苦,可是这中间树活了,群众过上好日子,我觉得我是值得的,你活这一辈子干这一件事,干好就是一件好事。”在治沙长征上,石光银一辈子就干一件事,一干就是一辈子。多年来,他治理荒沙地、碱滩22.8万亩,累计植树4000多万株,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建起了约10公里宽、100多公里长的绿色生态屏障。他把个人融入了集体,不计“小我”,却在成就着“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