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委组织部3位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攻坚故事

2019.08.26 09:22 榆林日报 郭娇娜

2017年,吴堡县委组织部调派了三名“老”同志到岔上镇的3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村里,不少村民心里犯起了嘀咕:他们几个人现在都五十多岁了,还有年轻人的闯劲吗?还能带领村子走出贫困、闯出致富道路吗?

现在两年过去了,这三位第一书记用他们晒得黝黑的皮肤和村民越来越甜蜜的日子“回答”了人们的质疑。在驻村期间,他们用实干和担当让村民们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宋维平——驻出一个“团结村”

走进岔上镇叶家园沟村村民中心,大厅墙壁上的一块展板格外醒目:这是今年村“两委”会承诺及目标落实进度表。第一书记宋维平说,任务目标上墙,让群众来监督,让干部有压力。

曾经,叶家园沟村是岔上镇出名的软弱涣散村,如今,村子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团结村”,靠的就是筑牢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在叶家园沟村,村“两委”干部坚持每周召开碰头会,每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宋维平介绍,只要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首先要听取村民的意见,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形成决策,把好事办好,让村民实实在在受益。

短短两年间,叶家园沟村累计筹资434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站在村里,就可远远望见山上的150亩中药材;每次新民风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村民都在增加……“你看,这又不知道是谁送来的,这是村民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褒奖啊!”宋维平指着不知道哪位村民偷偷“塞”进办公室里来的蔬菜,笑着说。

王德荣——前畔村成了“三变”改革示范村

王德荣是前畔村的第一书记。在村里工作时,他兢兢业业,发扬“老黄牛”精神,用他的话说:“不为村里办点实事,实在愧对组织和村民的信任。”

前畔村有村民191户5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04人。“单打独斗难致富,必须搞产业,抱团发展。”王德荣一直盘算的就是如何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于是他瞄准了山地苹果产业,并召开了10多次村民会议讨论后,制订出了吴堡县第一套折股量化分红方案。2018年,前畔村集体栽植300亩山地苹果和130亩花椒,并借助“爱心大礼包”实施了林下种植,仅务工收入一项就使村民实现收入23万元,前畔村也因此成为市级“三变”改革示范村。

在村民收入有了增加后,王德荣和扶贫干部们更加有信心了,他们一鼓作气为村里争取资金新修起了村“两委”会阵地、开办了村幸福院、办起了粉条加工厂、盖起了养殖场……两年来,前畔村项目总投资至少在1500万元以上。

当问起王德荣担任第一书记的最大感悟时,他说:“驻村的每一天,我一刻也没闲着,看着村里的变化,打心底里高兴。”

慕明虎——老慕是村里的义务“快递员”

在这三位第一书记当中,慕明虎是年龄最大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慕”。由于樊家畔村距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为了方便村民,家住县城的老慕每天担任着村里的义务“快递员”,大包小包地为大家捎东西,乐此不疲。

在老慕的工作信条里,不变的一条就是:为村民服务就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扶贫“四支队伍”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充满正能量的新民风得到了大力弘扬。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村里都会举行新民风建设活动,村民们积极响应,大家自发地扭秧歌、“打”月饼、打扫村道。

两年来,樊家畔村实施了红枣降高塑形整村推进项目;争取资金6万多元,修通田间道路2公里;村集体栽植了山地苹果468亩、小杂粮300亩、艾草50亩,盖起日光温室3座近2000平方米;争取资金41万元建起了养羊场;投资20万元配套建设了沼液池……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变化,村民们不出家门就能分红利,大伙儿心里都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