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深化教育改革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2019.12.27 20:34 榆林日报 杨晓慧

坚持问题导向、实行目标管理、改革考评机制,打出了一套“锐意改革与创新、推进均衡与公平、提升内涵与质量”的“组合拳”……

我市近年来努力推动榆林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建设有品质的学校,培养受尊重的教师,培育有未来的学生,切实办好家门口学校,让榆林的孩子不再为求学远赴他乡,让榆林的家长不再为抚育子女两地奔波。

榆林市深化教育改革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补短板 促公平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我市对教育投入全力保障、不设底线,制定了新一轮中心城区学校建设规划、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乡村教育五年发展规划,重点在城乡结合部、经济适用房等区域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优化布局结构,保障就近入学。通过调整市县投入比例、以奖代补等方式,推进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72.7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00所,新增学位13.5万个。

按照“一个县区办好1所普通高中、一个乡镇办好1所中心小学和1所公办幼儿园、毗邻乡镇集中办好1所初级中学”的总体思路,我市通过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优秀乡村学校创建、教育信息“云网端”一体化建设等措施,推进优质资源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办好乡村教育减压城市教育,办好城市教育反哺乡村教育,统筹解决“城市挤、乡村弱”的问题。截至目前,建成优秀乡村学校26所、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153个。

同时,我市还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划片、对口直升、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政策,有效缓解了义务教育“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全市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高中阶段志愿填报形式由梯度志愿改为平行志愿,有效防止了高分滑档问题发生。我市还出台了《榆林市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关于完善学前教育奖补政策的意见》,制定幼儿园分级认定、限价收费和差异奖补政策,有效缓解了“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突出问题。

建机制 重创新

激活教育改革内驱力

针对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将教育纳入全市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从学前到高中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政策机制,基本形成了教育改革的基础制度体系。

并通过引进管理模式、整体“托管”、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和在线教育等方式,引进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和带动榆林教育提质增效。

此外,我市还改变传统评价模式,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对全市中小学进行了科学评价,让学校好不好由第三方说了算。建立起以学校章程为总纲、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人文积淀为引领、以环境创设为依托的现代学校制度,持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了学生成长中心、家长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素质评价中心,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推行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弹性放学”机制。

强素质 增活力

提高干事创业积极性

在推动干事创业方面,我市还出台《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校长“选聘、职级、考核、管理、奖惩”五位一体新架构,重点由过去的组织考察任命制转变为选拔备案制,在保留学校行政建制规格不变的前提下,对新聘任的校长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四级六档”职级制,期满转任实行双向选择,按专业技术职称或学校建制规格确定待遇,从而打通了校长进出口通道,使中小学校长进有平台、干有阵地、出有保障。榆阳、神木等市区正在进行试点改革,在取得试点经验基础上,今年秋季开始,全市新建学校和新任校长全部实行校长职级制。目前,全市已有56名校长实行了校长职级制。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启动卓越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计划五年内,培养一百名卓越校长、一千名卓越班主任和一万名卓越教师。目前已培养卓越校长49名、卓越班主任87名、卓越教师1831名。推行工资绩效改革,保证每名教师现有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在工资总额基础上再增加15%用于教师绩效考核,主要用于课时津贴、超工作量补助、课后服务等。绩效工资总量直接下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确定绩效分配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同时,大幅提高班主任津贴,实行教师荣誉制度,设立“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荣誉奖,全面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和职业荣耀感。

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培树师德正面标杆的同时,推行师德负面清单制度,曝光师德反面典型,对有偿补课、体罚学生等12种有“负面清单”记录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使广大教师心存敬畏、严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