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西园则村:产业有奔头 生活有盼头

2020.02.15 10:21 在榆林网 王惠婷 赵飞

靖边县宁条梁镇西园则村,过去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较小。现在因为脱贫而变美,行走在西园则村广袤的田野,到处是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整村脱贫出列。村民们自编了一句顺口溜:倡文明,树新风,家家户户种田勤;硬化路,自来水,经济作物遍沟梁;开油坊,建电站,柳编架起致富桥;产业兴,腰包鼓,农民日子不再苦。

1、民风建设唤醒精气神

六七年前,西园则村的群众还对苦日子“很习惯”,觉得“吃着油饼、喝着茶就是小康”,甚至不少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如今的西园则人,精气神大不一样。每个人都活络起来了,都主动干活、积极找门路。

为了引导村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靖边县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广泛开展励志教育,启发村民自我发展意识。组织开展新民风建设活动,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道德大讲堂活动,从思想上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意愿;每年举行一次新乡贤新民风大会,已连续三年举行了新民风评选活动,效果明显;组成了道德红黑榜评议会,制定了统一的道德红黑榜评选标准,按季度开展评议;对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晒出红榜进行表彰宣传,对不孝行为、庭院环境脏乱差、赌博败家、大操大办、好吃懒做、“坐等靠”政府救济的贴出黑榜进行曝光批评;给劳务收入高、经济作物扩种多的贫困户发奖金,为帮带作用大的致富能人戴红花。

这些工作,使村里奋斗光荣、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出了名的懒散户也坐不住了,追着村干部找活干。

2、基础建设敲开致富门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园则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改造路房水电,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此敲开增收致富之门。

打通致富路。2013年以前,村里道路都是沙土路,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如今,通村道路全部油化,村内巷道全部硬化,连田间路也平整了很多,村口的公路能直达县城,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农产品烂在地里了。

引来幸福水。曾经,西园则村的高氟水让多少代人有倒不尽的“苦水”、诉不尽的苦衷。如今,该村实施北水南调工程,全段工程总投资870万元,铺设总管网18公里,打深井4眼,修建水储量400立方米的集中供水站一处,该项目彻底解决了西园则村的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扮靓小山村。前些年,村民生活习惯差,生活垃圾哪里顺手往哪扔,牲畜粪便随处可见,一下雨就污水横流。这几年,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栽植樟子松28000株建成了“绿色长廊”,村子307国道沿线安装了路灯,添置了垃圾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今,村里干净了,晚上乡间小路亮堂了,村民房前屋后没了垃圾堆,多了鲜花、蔬菜和果树,村民们都说日子美了。

3、特色产业夯实增收路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园则村坚持做地的文章和做人的文章并重,优化种植结构,发展柳编产业,兴办压榨油坊,新建光伏电站,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干瘪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壮大特色养殖种植产业。通过产业扶持结合农户自筹的方法,建起3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大户20户,养殖羊子2300多只。村民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品种,不断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亩产效益,扩大山地经济林规模,实现坡改地2100亩,配套种植“北斗晚熟桃”500亩,山地苹果、杏子800亩,种植林下经济小杂粮400亩,油料作物600余亩。

发展柳编产业。2019年,驻村扶贫队争取资金40万元,在西园则村新建面积1200平方米的柳编厂房一处,杞柳基地50亩,现有编工178人,重点打造家门口的“家庭车间”。由此,一条致富路子就这样铺开了,该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让村民们学一门手艺,既能拓展增收渠道,也能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如今村里的妇女老少,利用农闲时间在家做起柳编活儿,轻松挣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兴办压榨油坊。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绿色、健康、无添加”的压榨油市场前景广阔。2019年,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30万元,修建传统压榨油坊一处,并与外地客商订单签约40万元。在榨油坊的助力下,西园则村的种植模式逐渐转型,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新建光伏电站。西园则村有丰富的日照条件和闲置的荒山资源,非常利于光伏发电,2018年,投资130万元新建光伏电站一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带动村级产业升级,提高贫困村整体实力。光伏发电站建成发电以来,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