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锦界镇河湾村的“脱贫账”

2020.03.14 10:39 在榆林网 李志东

又到一年春耕时,农民们又要开始忙碌了。那么,去年贫困户们收成怎样?脱贫村的产业发展如何?记者走进神木市锦界镇河湾村农家院落,听脱贫户和驻村帮扶干部们细算年度“脱贫账”。

脱贫户的“经济账”

“河湾村地处风沙草滩区,曾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薄弱,发展滞后,村民们主要以种植玉米为生,广种薄收。但去年,我们村富起来了。”村支书暴满堂首先打开了话匣子。

“那真是富了。”村民李俊明掰开手指头算了起来:“光伏分红5800元,公益性岗位工资720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2040元,再加上种养殖收入,总共能有5万多元。”

李俊明给羊群喂草料(资料照片)

李俊明给羊群喂草料(资料照片)

2012年,李俊明外出打工时不慎受伤,六处骨折。虽几经治疗,但仍然落下了残疾,被鉴定为二级残疾。儿子患有精神疾病,日常开支主要靠他和妻子种地维持。转机出现在2017年,李俊明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他家的情况,驻村工作队为他家量身制定了产业发展计划,新建羊圈引种羊子、入股光伏产业,还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新修了房屋。2018年,李俊明全家收入约3万元,摘掉贫困帽。

虽然有了好政策,但李俊明并没有躺在“温床”上。他积极学习养殖技术,扩大种养殖规模。“现在我家已有30多只羊,去年仅种养殖就收入2万多元。”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李俊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河湾村的“振兴账”

村民富得快,全靠产业带。河湾村的村账是一本“产业振兴账”。

“刚来村上的时候,村里土地分散,利用率非常低。村容村貌也较差,很多房屋老旧,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这是第一书记刘强初来河湾村时看到的景象。

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啃,河湾村不仅要“脱贫”,还要“振兴”!一定要有自己的产业,驻村工作队给河湾村定下这样一个目标。

2017年10月,该村开始实施土地流转,把全村5500余亩耕地全部流转至村集体,通过改良土壤、开垦荒地等方法改善土质,缩小地类差别。之后,在农户原来承包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一户种一田”原则,将改良后的耕地重新分配,变“零碎种植”为“连片规模化种植”,提高机械化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而整理后结余的600多亩土地则租赁给种粮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租金纳入村集体收入,村民既能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还可以在基地打工增加收入。

2018年5月,村里又新建了光伏扶贫发电站,同时大规模种植油葵发展集体经济,还有了自己的榨油厂。“以前,我们种玉米每亩只有不到1000元利润,改种油葵后,每亩利润能上升到2000到3000元。”村民米爱琴告诉记者。

“现在,村里贫困户的收入渠道也丰富了,主要有退耕还林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务工和村集体经济分红。2018年,河湾村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2户17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1%。”刘强说。

暴满堂表示,下一步,村里将新建两座温室大棚发展果蔬种植,并利用宫泊海则等自然资源、地理优势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业,助力村民增收。(记者 李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