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义合镇虎墕村——一个被遗落的石头城

2020.03.15 10:56 榆林日报 张笃龙

文/张笃龙

去年10月,我们一行四人从绥德县城出发,沿307国道东行,踏上寻访2016年被住建部命名为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虎墕村的征途。

没有到过这里,谁也想象不到从山西过黄河进陕西到绥德这一条古道上还保存着一座较为完整的石头城。随着307国道的通行,这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绥德义合镇虎墕村——一个被遗落的石头城

义合镇虎墕村,位于绥德东部、秦晋古道上。307国道通行后,与许多地方一样,因了交通路线的改变,原来繁华热闹的街市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在无所不有的网站上也没能找到虎墕村更多的信息,前往的路上我们猜测着墕的意思、虎墕的来历。后来查阅字典,墕,与堰同意,两山之间的山地。虎墕村名还得实际考察后再分析。

下307国道,有东西两条沟道可通虎墕村,路人给我们指了西边一条进沟的路线。山道紧挨山体,七拐八歪,陡峭险峻,忽入云端,忽入沟底,忽行山梁,惊心动魄。还好,硬化路面,不怕泥泞阻隔。要致富先修路,要让深居山林的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路,显得尤为重要。

多亏有了导航的指引,终于听到语音的亲切提示,我们已经到了目的地附近。下了一个坡道,在拐弯处,迎面看到一群村民正在半山一块不大的台塬上忙碌着。一座新建的砖混结构平房似乎是要建成村集体活动场所,门前院子已打成混凝土地面,村民们还在忙碌着未完的工程。我们停下车打听虎墕村古村落遗址,可能有方言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村民根本没有意识到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村落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甚或对山外这几个来人寻访古村落感到莫名其妙,村民们都一脸茫然。在我们的反复解释下,一位老者才轻描淡写地说,就在下面,拐弯下去就是。

车子拐过山头,就到了山的另一面,我们看到了半山一块空地上有一个村民活动场,场边仰头望去就是破旧窑洞和聚居建筑。停稳车子,我们顺着杂草丛生隐约显现的小道上行。近前扑入眼帘的是两孔石板垒成的窑洞,几乎掩映在草丛中,没有门窗,里面堆满柴草。这里已经临近黄河,地质结构与黄土高原略显不同,石质地貌与黄土地貌重叠,以石质地貌为主。窑洞、院墙都是就地取材,全部用当地石板重叠垒砌而成。街面狭窄,街道路面也是用大小薄厚不一的石头铺成,满眼石板墙、石板房、石板窑洞、石板路,简直就是一座石头城。街道蜿蜒向上延伸,两旁是石板垒砌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窑洞建筑,窑洞顶上杂草掩盖。我们从村民那里了解到,街旁的这些石头窑洞过去都是店铺,卖饭的、卖肉的、卖杂货的,一应俱全。尽管街道狭窄、高低不平,依山顺势而建,这里却成了过往商旅歇脚打点的好地方。伫立街头,顺着街巷仰望,仿佛看到一队队商旅游客接踵穿行、繁华热闹的场景。

街口一座破败的门楼吸引了我们。走上前去,仔细观察,门楼屋顶已经坍塌,仅剩几根断椽还斜挂在屋梁上,看形制也是不一般的架构,可惜毁坏得不成样子。两边石板垒砌的院墙已经倒塌。走进院落,宽阔畅快,右手方向一排四孔窑洞,靠街面的两孔已废弃,门窗倾斜,但格子门窗格局精细,花格子各式各样,都有不同寓意,气派大方,体现了昔日主人的风光。闻声从靠里一孔窑洞里走出一位老太太,看到我们似乎有点诧异还有点兴奋,不等我们开口,她就介绍起来,主人姓田,过去就在这窑洞开店。她指着最里一孔窑洞,说是李自成在这里住过的。我们似信非信,李自成是米脂人,这里是榆林出陕西过黄河到山西的要道,李自成当年起兵很可能经过这里,或许在这里歇脚,也不无可能。这也增加了神秘感,让我们对这个古村落有了更大兴趣。

窑洞迎面过去有一层厚厚的泥皮,多处已脱落,墙面也全是石板垒砌,坚固结实,经久耐用,的确较其他窑洞要高大气派。窑顶一溜石挑檐,原来搭在上面的石板也七零八落。隔着格子窗户望进去,入深很大,窑洞里宽敞明亮,可以看出大户人家的阔绰和曾经的辉煌景象。按照老太太的说法,这面石砌窑洞明末至今至少也几百年了。走进老太太住的窑洞,炕连灶是窑洞的一贯风格,大炕着实吓人。想起老父亲在北山回来总学说着,山里人一家子就住在一个窑洞里,睡在一盘大炕上。你只有看到了才会相信这里的炕有多大,十多个人睡都没问题。窑洞墙上挂着老人一家子的照片,老人五个女儿个个水灵,都出嫁了,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我们看到桌上有兜底扶贫的牌子,知道老两口已经成为扶贫对象。

走在石街上,杂草漫过石缝,自由自在生长着,少有人迹的样子,我们慢慢体会这古老村落斑驳的历史。尽管沦落成为一座少人问津的旧村落,但还是处处能看到这里蕴含的文化气息。

一个石砌的门楼保存相对完整,门对着街道上坡,从上面街道往下能直接冲进门楼。门楼很是讲究,分内外两部分,门在里面,门楣“福寿安宁”四个大字能看出与清宫门匾上一样的藏蓝色底子,显示出主人的不一般。外面木制门棂,枋板雕梁画栋,木雕精细,花卉牡丹寓意吉祥。檐墙正面两边各有一副完整的石板对联,写着“室宅乾天二祥云集,福门坤地万事亨通”。石板铺就的屋面,屋脊砖刻瑞兽精细清晰。还有一个门楼,破败不堪,但也能看出昔日主人的爱好讲究。临街的院墙已经倒塌,院子里栽种了果树,苹果红彤彤的,似有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同行者迫不及待地摘了一个大咬一口,甜香、陶醉的样子。

街口的石板墙上分明能看到过去临街打开的窗户,现在已经用石板封上了。村民说,那是店铺卖饭的窗口。在一排石砌的窑洞前,路沿石板上留下了许多石柱窝,那是当年肉铺肉架子的柱窝。现在已物是人非,繁华不在。但,这里的村民还顽强地坚守着,给曾经繁荣的街市留下一点希望。

一个中年人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尽可能地给我们介绍他能记得的或听说过的古村落的事情,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信息。一个放羊人走进了石街,手里攥着一把工具,长木把,顶头安装着一个似锨但要小得多的小铁锨。一聊才晓得是放羊人专用工具,叫羊铲。陕北人把放羊叫拦羊,所以羊铲也叫拦羊铲铲,在拦羊时用羊铲铲土石打跑散的头羊,因木把细长能打很远。劳动人民的智慧永远都是那么实在,劳动创造了一切,任何人都永远不能低估劳动人民的智慧能力。听说我们过来走了一条险道,中年人很是热心地一直强调给我们指引返回307国道的一条近道。怕我们再跑错路,他坐上车子一直把我们带到一个高处详细指明路线,才下车独自步行回村。真要感谢村民的厚道和热心,返回的路上非常顺利,再没有来时翻山越岭惊心动魄的经历。

返程中,我们还久久回思议论着这个被遗落的古村落,讨论着虎墕村名字的由来,说她雄踞半山腰,由上而下依山而筑,正好似一只下山猛虎。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