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的征程——援鄂战“疫”手记(五)

2020.03.20 14:08 榆林日报 李志东 马露露 贺源

“疫情就是命令,我们的目的地,武汉!”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就是应该不惧危险、迎难而上,以战斗的姿态,为祖国为人民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温情和友爱已经深深地融入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信步迎光而去,祈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榆林市也先后派出4批医护人员毅然踏上“逆行”的征程。这里记录的,就是这些身处抗“疫”一线医院护人员的日常与所思。

榆林高新医院急诊科护士李佳红——

每一天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2月19日,我们陕西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

2月24日晚,经过几天的培训上岗了。从酒店坐车到达医院的路上,一直想着实训的内容,回顾所学的知识,让自己能够熟练地接替忙碌了一天的“战友”,让他们能好好休息一下。到了医院,准备工作就花了一小时,整个穿戴过程下来出了一身汗。可能是心理因素, 工作不到一小时,我就感觉身上在滴汗,但是看到大家都忙碌着,我就暗暗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晚有一次,我从病房出来碰见护士长,她说我脸上有暴露,让我赶紧检查一下,原来是护目镜没有完全贴紧。她提醒我防护要格外仔细谨慎,保护好自己才有力量继续工作下去。

3月1日是我来武汉的第11天,现在工作更加熟练了,穿防护服的时间也缩短了。我负责病区的十位患者。49床的老爷爷80多岁了,身体还硬朗,每次给他治疗的时候,他看一眼我衣服上的字,然后用方言和我聊天,“你是榆林的啊,我之前也去过你们陕北……谢谢你们,辛苦了!”老爷爷记忆力衰退了,他总会在纸上写下要问医生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测核酸,什么时候拍CT等。他很是乐观,今天测完餐前血糖,稍微有一点高,他会说,比昨天好一点。其他的患者也很配合治疗,每次听到感谢的话,我就会觉得心里暖暖的,更有精神了。

有一天早晨七点半,我们第四批陕西医疗队在酒店门口举行了简单的升旗仪式,随后,由李海林院长主持并重温了入党誓词。到了下午,虽是雨天,大家都集中到一块进行院感培训,由同济医院的院感老师给大家讲解防控知识。一位来自吉林的护士长给我们讲解了工作上的一些流程,还给我们讲了第一批支援的同行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辛苦努力。讲到护士们连上六个多小时班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她的声音几度哽咽,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真的是感同身受。我们现在的许多流程,都是一批批医护人员的经验总结,经过不断改善,我们现行的操作更加流畅。

生命美好,人间值得。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患者早日康复,大家都能早日回家。

榆林高新医院综合内科医生李鑫鑫——

或难忘或憧憬,愿一切都好起来

2月19日,陕西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在机场,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医疗队互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为彼此鼓劲,那一刻的震撼给了我无限力量和感动。

第二天,我们吃完早餐就列队前往武汉市中心医院,由接待人员带领我们熟悉流程、培训注意事项。同事们自觉在门口等待队友集结,相互提醒着应该注意的事项,是战友,更像亲人。这种感觉不同于平时上课学习,不同于日常上班,大家都特别认真地听培训人员讲解,能强烈地感觉到战友们的抗“疫”决心。

2月27日,是我第一次进病区。兴奋,忐忑。我小心翼翼地穿好防护服,心情有点复杂。刚开始我有点担心患者的情绪,没想到他们像见到久违的亲人一样很友好。病家求医,寄以生死。这也让我学会了在今后工作中要做到“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提高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关怀。

3月1日,是我们援鄂的第10天,已经没有刚来时的忐忑心情,这里的一切都还好,就像大家说的,虽然江城多阴雨,但和这些可爱的人在一块儿,内心总是暖暖的。患者胡阿姨很健谈,她很详细地告诉我从发病以来的艰难求医过程,以及后来被医护工作者的温暖感动。她一直在反复地感谢着我们。听到患者们感激的话语,有的时候真的想和他们拥抱一下,彼此加油打气。

最近,微信群看到同事说距离回家的日子很近了,有些兴奋,有些不舍。兴奋的是很快就能见到亲人、朋友,不舍的是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有共赴一线的同行,有司机大哥每天的准时接送和注意安全的温暖问候,还有志愿者们的亲切关怀,总是问我们吃得够不够、合不合胃口等。武汉真的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榆林高新医院外科护士续罗雪——

等春来,我们一定能赢

2020年的春节,因为这场悄无声息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正常的生活节奏。“90后”的我虽不是共产党员,但也踊跃报名成为一名援鄂医护人员。怕父母担心,直到医院通知了出发时间,我才告诉了他们。父母没有阻挡,只是再三叮嘱我要做好防护。

2月19日,我们到达武汉。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武汉,从机场到酒店一路上随处可见“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标语,感觉浑身充满了能量。

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我被分配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上班第一天,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带着厚厚的三层手套,很快出现了头疼、恶心、呼吸急促,在病区仅仅待了三个小时就出去了。当时心想,现在防护物资缺乏,却又被我浪费了一套,内心挺自责的。经过短暂的自我调节,第二天我上早班了,早上七点和同事们就出发了,由于酒店离上班的医院路程有点远,因此必须提前两小时出发。到达医院后,穿防护服、进病区、交接班,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上的是治疗班,就是负责病人的所有治疗及生活需求,测血糖,测脉氧,发午饭。其间,有一个患者需要扎留置针,第一次戴三层厚厚的手套扎针,我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还好很顺利,一针搞定。患者说,这小姑娘扎针一点都不疼,那一刻,我满满的成就感。因为对疾病本身未知,再面对封闭的病房和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医护人员,患者的内心难免会不安和恐惧,这就需要我们加倍耐心地去照护、帮助他们。每每看到病人迎面微笑,全力配合,我就会更加用心投入,尽最大努力和他们一起战胜病魔。紧张而有序的早班结束了,洗手,脱防护服,交接班,等回到宿舍已经是下午三点,累到不想吃饭只想睡觉。

3月11日是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时,百感交集,激动地直流眼泪。我想,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在武汉的日子,我看到了太多抗“疫”一线的人们:警察,社区工作者,外卖小哥,每天送我们往返医院的司机大哥,来自祖国各地支援武汉的兄弟姐妹……

因为有你们、我们、他们,才能一步一步战胜疫魔,还给武汉人民一座健康的城市。

榆林高新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冯辉——

只要国家需要,就会挺身而出

来武汉快一个月了,我和同事们的战场是同济医院中法院区。这里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我们接管的病区之前是由吉林医疗队负责,从2月24日开始,陕西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接过了这个沉甸甸的“接力棒”。

这几天,我们陆续接收了一些转院患者,现在病区里共有35位病人,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有时光查房就需要三个多小时。新冠肺炎治疗方案是由国家级专家制定的,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情况进行增减调整,和平时看病差不多,只是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防护措施。

在所有工作中,采集核酸检测所需要的咽拭子是最危险的环节,我们要拿棉签在咽后壁采集患者的分泌物。有时候一刺激患者可能会打喷嚏或咳嗽,感染的风险就非常大,所以每次取咽拭子都要在护目镜之外再带一个防护面罩。就在这一次次的采集、检查和治疗中,很多患者都逐渐进入康复期,这是最让我们开心的事。

对于我来说,这次来武汉不仅是医生的职责,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我是高新医院第一个交请战申请的,当时也不是一时冲动,只是觉得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医生的价值。但当医院通知申请批下来时,我也曾一个人站在窗前看着万家灯火彷徨过,有着40年党龄的父亲告诉我:做好防护,全力以赴,不要担心家里。

这些天的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国家民族的利益在一个人的心里到底有多重。我觉得不管是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战胜疫情只是时间问题。

榆林高新医院成人康复科医生孟欣——

没想到我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3月12日,今天是植树节,刚好我休息,下午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爱心壹小时绿满江城”植树节活动。我在武汉种下了一棵树,也种下了我的希望。

我是榆林医疗队里唯一的女医生,因为回老家铜川过年,写下请战书的时候我还在居家隔离,刚出隔离期就和同事们一起出发了。我爱人是一名警察,我俩都在抗“疫”一线忙碌,就把两岁的儿子交给了母亲。我是瞒着母亲来武汉的,父亲刚去世不久,我不想给母亲增加压力,她心理素质不好,怕影响她睡眠。每次通话的时候母亲说孩子想妈妈,问我为什么不开摄像头,我只能撒谎说手机摔坏了。还是等回去以后再告诉她吧。

刚来的时候心理压力特别大,毕竟我不是呼吸科专科大夫,担心自己做不好。但是通过和前辈老师们长时间的学习,看到病人们一天天好转,住院人数一天天下降,内心越来越淡定了。

这些天,忙碌之余总有意外惊喜,肉夹馍、擀面皮、羊肉泡馍,前几天又喝到了榆林寄来的羊杂碎。还有志愿者要给我们捐假发,他们说:你们为了武汉剪了秀发,等疫情结束了,要让你们漂漂亮亮地回去面对家乡人民。

感动之余,这些天我也有特别的收获。工作7年来,随着家庭责任的增加,我曾经也对自己的职业有过抱怨,感觉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和孩子。但这次来到武汉,我再一次找回了当医生的初心。很荣幸人生中还有这样的机会援鄂,以前总觉得只有当科学家或大院士才能为国家做贡献。我一个小大夫,像萤火虫一样,虽然渺小,但依然可以发出一点光亮。

李志东 马露露 贺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