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访榆神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守洋

2020.03.23 09:45 榆林日报 郝彦丰

开栏语:“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榆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和关键期。本报从即日起,围绕榆林市“十三五”回顾和“十四五”展望,开设《建言“十四五”·访谈》栏目,邀请市级行业部门负责人、县市区政府及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特邀专家和学者等,畅谈榆林“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十四五”面临的重大机遇、挑战和战略定位、基本思路、重大工程等,敬请关注。

榆神工业区在“十三五”期间取得哪些主要成就?又如何精心谋篇“十四五”新蓝图?目前已形成哪些发展思路?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榆神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守洋。

记者:请您首先介绍一下榆神工业区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孙守洋:榆神工业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按照中省市相关部署和要求,坚持“12363”发展战略,坚持“招大引强、做精做细”和国际化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专业化园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

“十三五”期间,我区各项工作都取得新实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提高,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去年,园区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新开工项目40个,同比增长6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18.03%。二是发展质量越来越高。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吹响了“集结号”,建设规模和速度均创历史新高。三是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中占比越来越大。今年在全市重点安排建设的35个高端化工项目中,有22个项目就在我区建设,包括15个续建项目和7个新开工项目,占比分别达到65%和58%,榆神工业区已成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记者:在“十四五”规划上,榆神工业区目前有哪些发展思路?

孙守洋:下一个五年,将是榆神工业区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我们预期至“十四五”末完成项目投资300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000亿元,GDP达到1000亿元以上。就目前来说,我区已形成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投资主体,以最新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为引领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格局。这五个千亿产业集群是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对推动榆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极具影响力的大项目,在未来几年,我们将聚焦聚力推动这些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当年及“十四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记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具体包括哪些项目?

孙守洋:这五个千亿产业集群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千亿产业链、陕西煤业集团千亿产业链、延长石油集团千亿产业链、江苏恒力集团千亿产业链、榆林能源集团(中科)千亿产业链,总投资分别为1330亿元、1262亿元、1097亿元、1500亿元、892亿元,前三项均属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

今年各项目的主要任务及“十四五”建设目标分别为:国家能源集团千亿产业链要确保一阶段项目今年完成投资40亿元,年内投产;落实二阶段项目的建设内容及计划安排,5万吨可降解塑料项目年内开工建设;确保至“十四五”末完成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陕西煤业集团千亿产业链要确保一期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04亿元;力争二期项目5月份场平,年内实质性开工,今年完成投资10亿元;确保至“十四五”末完成项目投资1000亿元以上。延长石油集团千亿产业链要确保50万吨乙醇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1.8亿元;芳烯互补、CCSI项目完成前期手续,具备开工条件;确保至“十四五”末完成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江苏恒力集团千亿产业链要加快煤化工一期项目核准等各项前期手续,具备开工条件;力争织造园年内先期开工;确保至“十四五”末完成项目投资750亿元以上。榆林能源集团(中科)千亿产业链要确保40万吨乙二醇项目今年完成投资24亿元;力争500万吨煤制油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先行示范启动;力争至“十四五”末完成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

我们将以“五大千亿产业集群”项目作为“产业链终端化、价值链高端化”的主体和引领。同时,园区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高标准规划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园,加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培育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记者:“十四五”期间,榆神工业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何新规划?

孙守洋:我们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高园区的吸附力和承载力。目前,我区在建及拟建基础设施项目共21个,总投资51亿元,在继续完善路网、管网、绿化的基础上,下一步着重加快公用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铁路专用线项目、动力中心项目、增量配网项目、电力管沟项目等公用配套工程的建设。

根据园区化工项目较多、建设工地规模较大、安全环保风险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我们今年起加快园区安环体系建设,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立全周期安全环保风险管控机制与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园区监管与服务能力,使园区成为“安全、绿色、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工园区及化工园区安全环保管理的典范。(记者 郝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