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访神木市市长李世书

2020.04.02 14:41 榆林日报 宋艳霞

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访神木市市长李世书

作为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百强县,神木在“十三五”期间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如何绘制“十四五”蓝图?预期目标、发展思路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神木市市长李世书。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神木市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李世书:

“十三五”以来,神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气象。2016年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连续三年总量下降的局面,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继2012年后第二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并正式撤县设市,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2019年成功跃居县域经济竞争力全国百强县第12位。

过去四年,神木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4亿元,比上一个五年的总和高出188亿元,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3亿元,比上一个五年高出45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跑赢经济增速,年均增长分别达7.6%、8.3%,市域综合实力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19年底,神木市“十三五”规划23项预期性指标中共有15项指标超前或基本完成,15项约束性指标全部符合规划预期,115个重点项目80个超前或基本达到进度计划。

记者:在“十四五”规划方面,神木市目前有哪些预期目标及发展思路?

李世书:

“十四五”是神木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今年,我们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经过深入科学研判,初步谋划形成了“十四五”神木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工作思路,一些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点项目已经启动进入实施阶段。

综合考虑了“稳”和“进”、当前和长远、速度和质量等诸多因素,我们初步确定了“十四五”主要预期性指标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速7.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突破27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跑赢经济增速。

记者:就您刚才谈到的“十四五”神木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工作思路,能具体谈谈吗?

李世书: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位布局把方向。神木市的地理区位条件、历史文化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基础等各方面优势都十分突出。步入新时代,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为转型升级增添新活力、培植新动能,是抓好“十四五”各项工作的“总开关”。因此,神木市在深刻分析市情的基础上,坚持“跳出神木看神木,站在全国看神木”的高定位,结合中省各项宏观战略决策要求,准确把握神木阶段性发展实际和特征,全面审视思考神木未来发展的现实路径,明确叫响了紧紧围绕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这一目标,深入实施“一产革新发展、二产高新发展、三产创新发展”三大战略,统筹推进“强产业、兴文旅、促改革、优生态、厚民生、保稳定”六大工程的“推进‘一三六’、建设新神木”整体布局,为神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

二是科学研判定目标。进入“十四五”,为了应对和化解“高基数基础上的稳定增长、高支出基础上的财税减收、高要素需求基础上的拓空间挖潜力、高质量发展要求基础上长期保生态保安全”四重压力,神木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推动经济从粗放向集约、产业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变。要想在追赶超越中始终领跑,神木必须着眼于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稳增长,从而为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扭住关键抓落实。我们将从“落实一大战略、绘好一张蓝图、打造两张王牌、厚植三大优势、回应三大期待”等方面,全力推进。其中,落实一大战略,即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等重点领域,率先启动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工程。绘好一张蓝图,即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协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谋划支撑神木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重大工程和项目。打造两张王牌,即做大做强能源集团和做优做活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将其打造成为区域一流的国有企业,带动引领国企改革,提高国有资产效益。厚植三大优势,即指厚植煤炭资源优势,推进煤炭绿色、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加快构建从化工原料到终端产品的“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厚植土地规模优势,围绕打响“国香神木·黄土天成”品牌,发挥农业产业发展公司龙头作用,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推动农业产值翻番、效益跨越、农民增收;厚植文化旅游优势,搭建“一山二水三城”文化旅游新框架,把神木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回应三大期待,一是全力以赴争取包西高铁在神木西设站,早日圆老百姓“高铁梦”。二是以古城危旧房、老旧小区和棚户区三大改造为重点,全面改善城南片区群众生活环境。三是下功夫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供给“好而不强”的问题,让老百姓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记者 宋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