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区构筑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接壤处绿色屏障:沙害变沙利 治沙亦治穷

2020.05.14 09:42 榆林日报 吴杰 李明

横山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接壤处。历史上,横山曾“沃野千里、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但因为遭受战火洗礼和人为垦殖破坏,横山部分地区演变为“四望黄沙、不产五谷”的不毛之地。为了拥有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美好家园,一代代横山儿女坚持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特别是随着“一绿”工程的启动,全区部署安排的“八大绿化工程”加码推进,横山在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接壤处构筑起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也走出了一条林牧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区林地面积达到433.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4.3%,山绿水清人富的大美横山已然形成。

1、誓将沙漠变绿洲

驱车行驶在横山区雷龙湾镇哈兔湾村的乡间小道上,满眼绿意袭来,让人倍觉神清气爽。过去由于植被稀少,沙丘到处流动,一遇刮风便黄沙漫天,村民苦不堪言。“风沙肆虐、干旱缺水导致农作物无法生长,许多村民被迫远走他乡。”哈兔湾村支部书记冯永兵说,“面对这种情景,留下来的人并不想听天由命,他们想方设法栽树种草以保护家园。”

作为村里最早开始植树治沙的人,冯永兵接过爷爷、父亲植树治沙“接力棒”,铆足劲儿干了起来。多年下来,他治理的沙地面积有12300余亩,一株株樟子松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挡住了大片的沙丘。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齐心协力一起干,如今村里3万余亩沙地全部得到绿化,林草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刮黄风”的景象至此一去不复返。

大地披绿(资料照片)

大地披绿(资料照片)

横山区推行多种承包造林机制,累计承包造林达38多万亩,部分重点镇、乡村绿化水平明显提升,如石湾镇史家洼村、白界镇黑峁墩村、响水镇韭菜沟村和殿市镇小河沟村还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

造林绿化企业也不缺位。全区企业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让横山大地绿了起来,促进了资源开采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践行‘两山’理论、加大认领造林绿化任务是企业的责任,企业应发挥好表率作用,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榆林矿业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丰说。

艰苦奋斗,初心不改。横山昔日黄沙漫天、尘土飞扬的景象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林草葱翠、山花幽香、野生动物增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美景。

2、重点工程建设跑出“加速度”

横山境内地貌以芦河、无定河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2.3%。起初,面对沙丘连绵起伏,农田、道路、村庄时常遭到埋没的现状,老百姓尝试在村庄道路、房前屋后种植杨树、柳树、榆树、桃树、杏树、梨树等来抵御风沙,但收效甚微。

“在横山增加绿色版图的过程中,樟子松当立头功,它和紫穗槐组成的混交林,成为横山人围剿黄沙最稳固的绿色板块。”横山区林业局党建指导员张东忠说。

经过多年实践,横山总结出了应用“搭设障蔽、挖坑换土、壮苗深栽、浇水覆膜、套笼三防、生物除虫”相结合的“六位一体”樟子松造林技术,造林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目前,全区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积已达到38万亩,建成2个3万亩以上、8个1万亩以上、27个5000亩以上的樟子松集中实施区,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乔灌结合、树种多样、四季常青、群落稳定的森林景观,迎来沙退人进、山绿水清的喜人景象。

省级自然保护区横山无定河湿地北靠广袤的毛乌素沙漠,南接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广阔的河流湿地是抵御沙漠的“堡垒”。划定保护区、成立湿地保护工作站、大量种植水草……横山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母亲河。每年候鸟迁徙之际,广阔壮美的横山无定河湿地内白天鹅等候鸟嬉戏打闹、休憩觅食,一幅稻浪滚滚、候鸟栖息的江南水乡迷人风光也印证着横山人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实践努力。

从樟子松造林到无定河湿地保护,从臭柏区管护到白界万亩森林公园建设,从怀远大道扮靓到宽幅梯田绿化……在一个个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横山区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工作跑出“加速度”。从2012年起,横山大力实施樟子松基地建设、千里绿色长廊绿化、大沙远沙飞播造林、河流渠道农田林网绿化、城乡绿化、环榆林城防护林带建设、林业产业建设、能源企业绿化“八大绿化工程”,形成了绿色林带相互连接、小城镇绿化点星罗棋布、沙尘源头重点治理的点、线、面结合的治理格局。

无定河湿地上嬉戏的白天鹅(资料照片)

无定河湿地上嬉戏的白天鹅(资料照片)

3、“人进沙退”结硕果

5月的一天,横山区雷龙湾镇永忠村村民张生富忙着给自家圈舍里的绒山羊喂草,看着高大、健硕的羊子撒欢吃草,张生富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原先危及全村人的沙害居然如今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每年种草面积大约1000多亩,羊子存栏120多只,一年下来收入10多万元。”张生富高兴地说,“生态环境改善让全村人尝到了甜头,我们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该区将治沙造林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在林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积极培育草源、发展羊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林养牧、以牧促林、林牧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沙害变沙利、治沙亦治穷”的华丽转变。其中,樟子松与紫穗槐混交林病虫害少,林分质量好,成为横山沙区樟子松造林典型模式,林下紫穗槐等灌木更是沙区群众养殖业的主要饲草来源,一时间山坡盖上了“被子”,老百姓也有了“票子”。

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保存面积120万亩,林业扶持养羊专业户180户,发展养羊专业村26个、养羊专业户1260户,全区羊子存栏数由禁牧前的20万只提高到今年的202.4多万只,羊产业已成为该区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

种草养羊解决了老百姓收入的问题,但如何在畜草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又不破坏生态环境?横山区采取林随地属的承包方式,具体由林业部门出钱买活树,验收合格后交给林地所有人,林地所有人负责管护该地的林木抚育工作,林地的灌木林收益归林地所有人。通过这种造林方式,建立起了土地主家热心、林业部门关心、实施主体用心、干部群众放心的良性造林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记者吴杰 通讯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