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2020.05.15 11:30 榆林日报 杜成凡

文/杜成凡

195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立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

读书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读书使人智慧,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读书让人大脑更加充实,心胸更加宽广,信念更加坚定,内心更加和谐。书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格,滋补智慧。读书可以医治短视症、贪婪症、自私症、偏狭症……

读书,首先要选书,要像选择朋友一样,选择好书,远离坏书。好书能使人的思想品格、行为更完美健康。读书更要善思,反省是一种修养良方,克服不良的行为、纠正不好的习惯,在反省中净化心灵,追求高尚的人格品位。

读书致学,特别是读好哲学、文学、史学、伦理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所以,致学,首先要学好人文学科,以此奠定人生基本功。

阅读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经典名著,是一个人所能享受到的最简洁却又最难忘的快乐,也是穿越古今与贤人对话的最好途径。

当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在理性的阅读引导下,读书人获得了灵性和自由,以及诗意的生存。

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人强迫自己作出读书姿态时,其实是在折磨自己。

读书是一种心灵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将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也就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

读书是一种生活习惯。追逐名利、灯红酒绿无法代替读书的快乐,唯有用心读书才能超脱于庸俗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话语习惯,不必人云亦云,不必趋炎附势。这个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读书的至高境界是全无功利心、全无世俗念,只为陶冶情操、提高涵养、明心见性,达此境界时,读书自然心境平和、心情轻松、心思自由、心扉敞开、心神驰骋,心灵在这优雅的活动中得到洗礼,其美妙难以言传。

读书使人优秀。高尔基说“学问改变气质”,读书是气质精神永葆青春的源泉。当我们专心致志地读一本好书时,就是在聆听高贵灵魂的教诲,不由自主地谦逊和振奋。当你把书中聪慧加以理解之后,就会感受到道德思想的精妙。这样,长年累月的知识积淀,无形中使人走入道德高地。

古人曰:“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作家爱默生说:“即使到了最文明的时代,读书仍将是最大的乐趣,书能使受益者逢凶化吉。”

书籍是作者精神劳动的产物。读书的过程就是读者劳动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东西,同样也是我们精神劳动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也就改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并改造了自我,使人进入新的精神境界。

读书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享受。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体现为人之价值,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刻苦学习,这是做人的责任,而且必须完成好。我感到,唯有沉浸在寂寞而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怀有愉悦的心情,逐渐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求知健身,从内心深处感受读书学习的至乐至上至美。

读书是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从功利性的占有享受,转移到超功利的旷达和赏玩。读书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自由无疆地驰骋于思想、文学的田野才是真正有味的阅读。

读书须求真境界,方能得其真味,知其真义,养我性情,养我人生。

毫不客气地说,许多人从来没有学会读书,因而就无从领略读书的妙处,自然不可能享受到读书的无尽情趣和愉悦。

读书,从本质上讲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灵魂互动,是心思的交流。读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你读到了自己内心所感应妙语的意义。读书的自乐,就是这种灵魂深处的感受。

王安石在《劝学文》中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显者因书而贤,贤者得书而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

有书富贵,是因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以改变气质,养人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素养,转化为知识和经济。所以说,“富不读书纵有钱财身难贵,贫而好书虽无功名志气高”。

阅读是学习的最好形式,读书是阅读,但阅读不仅是读书。阅是看,了解现象,读是思,体察内涵,从而提升思想认识能力。要真正学到知识,尤其是专门学问,不下苦功阅读,连门也进不了。

喜欢书、爱读书是人的美好德行。对书的喜好和膜拜,不仅是一种职业生计的需要,更是人类心灵和精神变得强大的需要。

读书是一种乐趣、雅趣、志趣。以乐读书,乐在心中;以雅读书,雅在灵魂;以志读书,志存高远。心中有乐,精神健康;行中有雅,为人高尚;胸中有志,鹏程万里。

读书就是读人,读别人更要读自己。

读书是幸福,写作更为幸福。在读书中发觉自己从来不知道的事物,并很快地记录成文,那是最幸福的时刻。如杜拉斯所说:“写作是黑夜,必须经过黑夜。如果说写作是发现与记录生命,那么阅读就是对于生命的一种启示。”

最好的书就是自己,就是生命,就是生活,就是每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正如哲人所言,“当一个艺术家能够直接阅读,并直接表达自己心灵的时候,他就是上帝。不能浪费在前贤阅读上帝后的手抄本上,读别人不如读自己。艺术家的全部智慧在于寻找自己,找到自己等于找到了上帝。”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生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读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途径,一本好书往往影响人的一生,而读一本好书,往往又能决定人一生的追求。

读书学习应是一件自主、自愿、自觉、自由、自在、自乐的事情,学的是知识,学的是文化,学的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读书学习是一件极其艰辛的劳动,而且又是别人无法代劳的必要劳动。读书学习是终身的修炼,是良好的习惯。圣贤伟人皆是勤学苦练的典范。所以说,终归刻苦学习才是壮丽辉煌的人生。

读书要勤于思考。卢梭说过,“读书不要贪多,而要多加思索”。“冷看”,有助于思考和理解;“热读”,有助于想象和丰富感情。“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读书要有好习惯。培根说,“人的思想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革命前辈徐特立认为,读书不能贪多求快,要以“定量”“有恒”为主,做到“经常”“量力”,日积月累,知识便日渐丰富。

读书要精。“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准,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读十部书都只能泛泛读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读书是福。古人说:“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谏之友谓之福。”五福之首是读书,足见读书的份量。

工作之余,尽兴自在地读书,是做人处世的一种福气。

读书之福,关键是沉浸于书的世界之中,心情是那样的安宁、祥和,远离了物欲之累,告别了世事的繁杂与纷争,身心的疲惫与恍惚荡然无存。特别是读有感触、学有所获的时候,那份愉悦和满足,无异于大丰收后的农人。

真正的读书是没有功利的,完全是出于精神的需要和心灵的饥渴。悠闲自在阅读大家经典之作,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有种种安谧、欢快、甘甜美好的感觉。当你真正感觉到读书就是生活时,也就享受到读书慰籍心灵的快活。

读书是立德树人的康庄大道。真正要把书读懂读透读出真味,那是一桩十分辛苦的劳动,因为读有字书,思无字理,取其真经,没深厚的读书功力是达不到的。而且,要使读书成为如吃饭、睡觉一样的必需习惯,更不是件轻松的事。但读书至乐,确是真乐,当感觉到书的至理真味,忽然之间,如阴云密布之后的阳光晴空,那心境的愉悦,那精神的活力,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不是佳境,胜似佳境。

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行为;读书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

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读书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还有追求,还有奋斗,你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身修养,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状态和能力。

读书是一种摒除物欲的操守,是一种抛弃杂念的安宁,是超越功利的愉悦,是对恩怨得失的超然,是不再锱铢必较的大度,是不再前瞻后顾的从容,是成长过程中生命的历练和升华,是精神家园里成熟的渗透和融入,像一泓静静的秋水,又如一首婉约的宋词,简约中透着雅致,展现着生活的美好,昭示着生命的永恒。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只有对读书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滋生主动学习的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才会感受到读书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