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精准帮扶 岗位技术送上门

2020.06.03 10:31 在榆林网 ZaiYuLin.Com

认定3个就业扶贫基地和7个就业扶贫社区工厂,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按照政企协作、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的模式,累计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各类就业岗位7300多个;累计培训劳动力270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19人;通过政策引导,帮助69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吸纳132人实现转移就业……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神木市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八个一批”的重要帮扶措施,着力找准“症结”、开对“药方”、拔掉“穷根”。

就业不离村 家门口实现脱贫

每天早上,纳林采当村脱贫户李旭则在给自家的羊喂食后,便来到恒源集团农丰农业公司养殖基地,开始一天的忙碌,他是养殖基地的饲养员,每个月都能领到4200元的工资。

李旭则曾是中鸡镇纳林采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靠务农为生。恒源集团农丰农业公司入驻村里后,为他提供了就业机会。“这里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每个月有固定工资,我自己还养了一些羊,一年下来收入6万多元,如今家里已经顺利脱贫,生活越来越好了。”李旭则说。

村民李旭则在养殖基地喂羊

村民李旭则在养殖基地喂羊

恒源集团农丰农业公司是一家集生态农业开发、果蔬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公司。在做大品牌做优服务的同时,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万企扶万村”和精准扶贫的号召,目前共吸纳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内的2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季节性用工约3000人次。

“去年我在果园里打零工,收入近10000元,今年入春以来,又到果园里打工,主要做剪枝、浇水、施肥、除草等工作。”沙峁镇石板上村脱贫户王润义在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果园里打工,可增加年收入近万元。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沙峁镇石板上村结合村情实际,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对村里原有的200亩杏树低产林进行改造,同时进行荒山复绿,新栽种杏树100亩和山地苹果树200亩,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为村民创造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果园让村里12名村民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可增加5000多元。”该村第一书记张建功说。

既能打工赚钱,还能兼顾家庭,这种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的模式,是神木市推进就业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神木市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模式,引导支持企业在有条件的镇村创建就业扶贫基地和就业扶贫社区工厂,大力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形成“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方”的扶贫格局。截至目前,共认定3个就业扶贫基地和7个就业扶贫社区工厂,其中陕西恒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之一。

勤劳机遇多 岗位技术送上门

“以前我一个人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各级帮扶下,如今我在镇环卫所做市场和周边路面的清洁工作,每月工资1800元。”日前,来自锦界镇南北沟村的脱贫户杨凤英认真清理着镇里的环境卫生,提起就业扶贫给她带来的变化,她感激地说。

近年来,神木市重点摸清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底数。同时,按照政企协作、分类施策的方法,通过政府开发特设公益性岗位、企业开发镇村特岗和季节性用工岗位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截至目前,通过开发护林、村内保洁等政府特设公益性岗位累计帮助就业803人;组织帮扶企业在行政村或镇街开辟特设岗位帮助396人实现就业;开辟季节性用工岗位或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带动112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等。

村民李国义忙着在观光园里摘豆角

村民李国义忙着在观光园里摘豆角

同时,还根据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愿望,通过“菜单式”“田间地头式”“课堂+基地式”培训模式,联合定点培训机构开设美容美发、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泥瓦工、钢筋工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免费集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技能培训69期,参加群众2702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19人。通过全覆盖式的技能培训,让大多数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帮助他们成功实现转移就业,增加务工性收入。

创业有帮扶 脱贫有出路

在脱贫户姜玉平的机电维修铺里,堆放着不少待修理或已经修好的机械设备。“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我在镇上开了这个小店,一年收入3万多元,还能兼顾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这样的日子真好。”说起生活的变化,姜玉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42岁的姜玉平原本是锦界镇乔巴泥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照顾家庭他不得不放下维修工作,一家人仅靠他打零工的一点收入维持生活。“尽管有政策帮扶,但脱贫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过上好日子。”他说。2017年6月,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姜玉平在锦界镇开了一家机电维修铺。在店铺经营过程中,姜玉平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努力不仅摘掉“穷帽子”,还走上了致富路,成为脱贫致富的典范,先后被评为榆林市2017年度“脱贫模范户”、陕西省2017年度“脱贫致富先进个人”。

村民郭卡卡办起了扫帚作坊

村民郭卡卡办起了扫帚作坊

引导贫困群众创业也是实现就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在神木市,像姜玉平这样通过政府扶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提升致富能力的贫困家庭还有很多。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西沟街道灰昌沟村村民郭卡卡自创扫帚制作机器,成立扫帚制作作坊,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生意蒸蒸日上,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而且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沙峁镇折家峁村李家峁小组村民李埃利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在神木城区开了一家小餐馆,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让他家顺利脱贫,还吸纳了2人就业。

制定了自主创业激励机制,以“创业孵化园”和“信用村”为载体,以创业补贴和小额创业担保贷款为保障,为贫困劳动力成功创业保驾护航。同时,还积极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帮助其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通过鼓励激励、项目推荐、跟踪服务等模式,已经有69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开家具店、特色小吃店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吸纳了132人实现了转移就业,形成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神木市不断创新帮扶工作机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落实就业扶贫政策,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培训、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等帮扶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精准就业,为全面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目前,通过就业扶贫,累计帮助5362人成功就业,转移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年人均增收1.52万元,累计帮助贫困户增收1.56亿元。(通讯员 白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