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毛乌素沙地变迁回望

2020.06.08 09:09 榆林日报 李苗苗

青山环绕、林城相彰,绿色的榆林在高原、大漠间傲然屹立。从“林进沙退”到大漠绿洲,生态环境的历史性转变,让绿色成为今天榆林最耀眼的名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在榆林的版图上已绿树葱茏,人们也正享受着善待自然的回报。

5月30日,石光银在自己治理的林子里捡到一根野鸡翎。他以联户治沙的方式,带领陕西定边海子梁乡村民将25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洲。目前,他的治沙集团有限公司一年的生态补偿及林下经济年收益达340多万元。

5月30日,石光银在自己治理的林子里捡到一根野鸡翎。他以联户治沙的方式,带领陕西定边海子梁乡村民将25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洲。目前,他的治沙集团有限公司一年的生态补偿及林下经济年收益达340多万元。

就在三十多年前,生活在陕北三边一带的老乡们还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黄沙滚滚流,十种九不收”描述他们的生存环境。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榆林人民始终满怀壮志书写着一部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榆林就对沙漠进行了长期不间断的治理。

5月22日,99岁的郭成旺老人(左)与孙儿郭建军抱着当年栽下的第一棵杨树,向参观者介绍当年植树的情景。1984年,郭成旺承包了离家10公里处的荒沙地,带领全家常年吃住在沙地的简易房里,为4.5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如今,他家一年的生态补偿及林下经济收入达40余万元。

5月22日,99岁的郭成旺老人(左)与孙儿郭建军抱着当年栽下的第一棵杨树,向参观者介绍当年植树的情景。1984年,郭成旺承包了离家10公里处的荒沙地,带领全家常年吃住在沙地的简易房里,为4.5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如今,他家一年的生态补偿及林下经济收入达40余万元。

艰苦卓绝的治沙实践中,萌发并孕育出以“不畏艰辛、不屈不挠,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求实奉献、追求和谐”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以牛玉琴、石光银、郭成旺、张应龙以及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与集体,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治沙英雄”。

上图:1974年,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沙地里挖坑栽柳(资料照片)。

下图:2020年5月26日,游人在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参观。40多年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先后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一边护林,一边开展生态旅游。

“向荒漠要绿色”的发展之路走得艰辛,也走得坚定、从容。在榆林,绿色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征沙治土的卓绝奋斗换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开始向人们回报生态、产业与社会效益。2019年,榆林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据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统计:1979年全市沙尘天气达169天,而2019年沙尘天气仅为7天,不仅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也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上图:2003年,张应龙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榆林市神木县(今为神木市),带领群众在沙丘上植树(资料照片)。

下图:2020年5月27日,张应龙在观察长柄扁桃果实生长情况。2003年始,张应龙累计承包毛乌素沙地中42.8万亩荒沙地,开始科学造林、治沙。如今,满眼青翠的人工林覆盖了曾经的荒漠,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改善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上图:1985年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牛玉琴一家人肩扛背驮树苗行走在沙地中。 新华社发(田捷摄) 下图:2020年5月23日,牛玉琴(左)与儿子张立强在查看十年前嫁接成功的樟子松林。牛玉琴1985年起带领全家治沙11万亩,目前,她们一家一年获得的生态补偿及林下经济收入达80余万元。

上图:1985年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牛玉琴一家人肩扛背驮树苗行走在沙地中。 新华社发(田捷摄)

下图:2020年5月23日,牛玉琴(左)与儿子张立强在查看十年前嫁接成功的樟子松林。牛玉琴1985年起带领全家治沙11万亩,目前,她们一家一年获得的生态补偿及林下经济收入达80余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在红碱淖的鸟岛上飞翔(5月28日摄)。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年来随着周边生态环境改善,红碱淖水位逐年提升,水域面积不断扩大。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在红碱淖的鸟岛上飞翔(5月28日摄)。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年来随着周边生态环境改善,红碱淖水位逐年提升,水域面积不断扩大。

洒下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万千重。回望毛乌素沙地的变迁,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沧桑巨变,生动地阐释着中国日益深入人心的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同心携手,攻坚克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摄影/新华社记者陶明 刘潇文/记者 李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