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八景诗”的演变

2020.07.08 13:17 榆林日报 ZaiYuLin.Com

文/常文树

“八景诗”起源于北宋,明清达到高潮,每有歌颂地灵人杰之佳作。虽然鲁迅先生批评过清代一些文人热衷于其中的病态,但其作为郡县志表现地方文化的一大体例,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在历代热爱家乡人文地理的政治和审美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今蓬勃发展的旅游文化中,其作为景点厚重历史的灵魂,更能激发起游人墨客的文化雅兴。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冬草创、万历十八年(1590)出版的《米脂县志》,毁于明末兵燹,其中有无所谓“八景诗”不得而知。现存米脂八景诗,最早见于1681年重修的《康熙米脂县志》,其第八卷“诗记附”中收录了时任米脂县教谕、富平贡生高景和该县志主笔、清涧廪生康鸿鹏各写的“米脂八景”七言绝句诗。二位作者都热情地讴歌了米脂的人文地理,各有千秋,难分伯仲,现抄录如下,前一首为高诗,后一首为康诗。

钟声彻汉

五夜鸣金催晓行,黄昏又送晚来清。

唤醒山城蛱蝶梦,几回疑落九天声。

悬镛莫道在僧珈,响自楼头音自遐。

一击能开千古韵,声声散入万人家。

奎光射斗

万丈光芒笔底花,文人心彩璨云霞。

山河灵秀由斯萃,米地于今剑气奢。

斗转星廻奎影悬,笔花灼灼体翩翩。

莫愁脱颖歌弹铗,剑拂豪端气倚天。

圁水金波

万里波涛圁水悠,盈盈一派几千秋。

何年改号名无定,应是浮沉任自流。

极目河滨水势横,金波远泛绕银城。

银城老辈多佳句,半说边情半请缨。

文屏耀彩

孤峰夐峙对黉宫,翠巘氤氲佳气葱。

飘渺岚光时在目,凭栏人向画图中。

东壁凭栏山色青,笔锋倒树焕文星。

光摇彩散迎佳气,会勒卿才耀御屏。

帝阁凌霄

岿然高阁耸遐观,迳仄曲廻鸟路盘。

真个叫云通帝座,耳边仙珮响珊珊。

城上层峦尽一观,龙盘鸟道出云端。

凛乎帝阁凌霄汉,造极登峰星斗寒。

升仙渡蚁

长卿有志曾题桥,驷马高车万里遥。

前因后果由虹济,不独状元在宋朝。

曾忆题桥志昔贤,壮怀磊落几多年。

西山犹肯留斜日,度入仙班乐扣舷。

五龙声应

桑林已事昭精诚,天道每从人道灵。

明神自遣商羊舞,何用区区孔雀经?

龙德先天天不违,唐人此句最精微。

早知君德同龙德,应是声闻灵雨霏。

古刹高禅

花宫仙梵列城隈,遥望城隈天竺来。

谩说红尘尽火宅,果然山地清凉台。

深深梵宇城之阿,古树寒鸦葺旧窝。

不识禅关经几世,只今惟见老僧多。

这“八景”中,“钟声彻汉”写县城之南文屏山西麓之钟声。此钟铸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可能为与山之东麓创建的文昌阁相呼应,由高氏发起,后来的进士李献明、常任贤及贺人龙之父贺时雨等为生员时所共同捐铸,以警晓起、祈文运,后用来报时,此习俗延续400余年不断。“汉”,指天河,钟声彻汉,是钟声响彻九天的意思。“奎光射斗”,写东城高阜上的奎星阁(亦写作魁星阁),与文屏山旧时的文昌阁隔河相望。魁星阁(楼),据民国县志记载,在米脂城原有三处,另外两处,一在东街学宫前,一在西城角,现均已消失。“斗”,指斗牛二星。“奎光射斗”,是文运光耀斗牛的意思。“圁水金波”,写城西无定河。无定河,米脂人旧称圁水,亦称银水、银河。“圁水金波”,是无定河翻滚着金色波浪的意思。“文屏耀彩”,写文屏山文昌阁景象。“帝阁凌霄”,写城北盘龙山玄武上帝庙高耸云霄景观。“升仙渡蚁”,写盘龙山下饮马桥景观,此四字是艾应甲万历二十年左右为新建饮马桥牌坊前后匾额的题字。“五龙声应”,写盘龙山下五龙洞景观。“古刹高禅”,写城内华严寺景观。

米脂“八景诗”的演变

光绪《米脂县志·凡例》第六条云:“各郡县志景致,皆仿‘潇湘八景’‘西湖十景’之例,多作诗以点缀之,甚无谓也。旧志载‘圁川八景’,今附记于‘古迹’之后,其原诗有佳者,于‘艺文志’内易题以存焉,阅者鉴之。”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天下县志大多要收录歌颂县域人文景观类的“八景诗”,而光绪《米脂县志》为什么以“甚无谓也”轻轻带过,只在“古迹”栏目中列举了“八景”名目,删掉了诗歌,仅于“艺文志”内将《康熙米脂县志》的“八景诗”收录了两首,一是将高景写的“文屏耀彩”易题为“望文屏山”,一是将康鸿鹏的“古刹高禅”易题为“游华严寺”?笔者推测其原因,恐怕不是“甚无谓也”,而是这“八景诗”的作者既非历史名流,亦非本县“父母官”,更非米脂士子之故。米脂八景诗,由外县士子代庖,这是令素称文化县的米脂士子汗颜的一件事。试想,如果这“八景诗”出于米脂文人之手,县志编撰者会轻易割爱吗?

酷爱收集“八景诗”的民国《米脂县志》,亦未照录《康熙米脂县志》的“八景诗”,也只是保留了光绪县志易题的高景和康鸿鹏那两首诗,印证了笔者推测的准确性。该县志收录了当时邑内存有的六组“八景诗”:在第一册卷首收录了邑人李承藻的八景诗,诗书画俱全;在第六册“艺文志”收录了米脂县长张骥及邑人李宝衡、常斌的应和诗,光绪进士高增爵和时任神木县长高崇高的“八景诗”,现重点摘录并简单介绍如下。

李承藻八景诗:

东阁凌霄

岧峣山势枕台隍,杰阁凌霄峙上方。

一曲栏杆迎晓日,万家烟火壮岩疆。

凭临只觉群峰小,俯仰还看驿路长。

自昔灵钟多士起,文星高射斗牛光。

西楼望野

高楼雄镇古银州,百里郊原一望收。

槛外桑麻盈四野,眼前禾黍蔚三秋。

北连紫塞迢遥远,东注长河日夜流。

往昔风云生足下,英雄成败两悠悠。

蟠龙矗影

觚稜天半起嵯峨,拾级登临感慨多。

龙虎千年留胜地,英雄一代怅流波。

琳宫月冷禅心寂,祇树春深鸟性和。

殿上昔曾鸣剑珮,只今唯见才僧过。

翔凤晶波

喧阗阛阓起弦歌,朱雀横飞利涉多。

势接雄城通紫塞,澜安金堰走银波。

青畴夹岸蔬盈圃,丽日暄天水泛鹅。

我乘长虹行坦道,莫将世路叹蹉跎。

华严古刹

古刹清凉记胜游,天光云影两悠悠。

思维济□□□□,□看然萁几日休?

老柏凌虚忌岁序,昔贤修禊想风流。

徘徊欲写兴亡事,又见笼沙在上头。

灵应萧寺

鲸波匝地势滔滔,匹马宵征胆气豪。

七夕双星盼富贵,三唐半壁转旌旄。

边城发袵嗟微管,乐土黔黎感食毛。

莫道斯民忘报德,至今遗像祀清高。

文屏晓钟

文山高耸势崚嶒,九日游人乘兴登。

朝听钟声开万户,夕喧人语灿千灯。

屏藩艳说金汤固,生聚休忘战代兢。

绕郭桑麻环眼底,年年霞蔚与云蒸。

仙洞夕阳

巨石浑如虎豹蹲,登临几度坠惊魂。

一泓清水寒凝冽,百尺危岩势欲吞。

燕许文章留胜迹,沧桑轶事纪云根。

低徊读遍残碑字,千古高风仰仲昆。

李承藻(1891—1965),米脂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后寓居台湾。他选择的八景,与康熙县志所载,有异同,并且都附有画作。从地点来说,“东阁凌霄”即“奎光射斗”,“蟠龙矗影”即“帝阁凌霄”,“华严古刹”即“古刹高禅”,“文屏晓钟”即“钟声彻汉”。其余不同的四处,“西楼望野”,写米脂城西角楼景观,此楼现已消失;“翔凤晶波”,写的是翔凤桥景观,此桥今仍存在;“灵应萧寺”,写的是灵应寺景观,其石崖上旧时刻有民国总统徐世昌为米脂人纪念郭子仪而书写的“大富贵亦寿考”几个大字,今寺庙仍存,而原刻字的石崖已被毁;“仙洞夕阳”,写的是小石砭明代石窟“懼乐岩”景观,现仍保存附近石壁上刻有徐世昌题写的“古银州”三个大字,但绝大多数石窟于建城舍取料中被毁。

这组八景诗,是所有米脂“八景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可贵之处在于作者都采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在诗中融入当时的形势,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书写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华严古刹”中有“然萁几时休”的字句,显然是用“煮豆燃豆萁”的典故,写于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文屏晓钟”中有“屏藩艳说金汤固,生聚休忘战代兢”的字句,则无疑是写于抗战时期的了。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楼望野”结句落在“英雄成败两悠悠”上,应该是暗引了西门楼下压了九条龙,李自成为跑出去的一条龙的传说。而“蟠龙矗影”一诗,作者写的是对盘龙山景观的感慨,其中“英雄一代怅流波”和“殿上昔曾鸣剑珮”两句,显然是写李自成的,与上句“英雄成败两悠悠”形成呼应。这是民国年间除李健侯历史小说《永昌演义》直接称盘龙山为李自成行宫外而留下有关行宫的又一文字记载。

至于民国县长张骥和邑人李宝衡及常斌的应和诗,都是写“懼乐岩洞”中的“小八景”,这里就略去了。

高增爵八景诗:

奎阁朝曦

奎阁如拳插碧空,四围檐铁夜鸣风。

晨钟初动朝曦上,先见城东一角红。

文屏夕照

户户开门即见山,雨余时有白云还。

夕阳倒挂文昌阁,影落清溪水一湾。

盘龙夜月

夕映朝晖气万千,楼台高下锁晴烟。

夜阑月影衔山落,一幅云林好画悬。

翔凤晴波

彩虹天际落长桥,日暮溪流涨暗潮。

弱女浣衣停万杵,桔槔声里听歌谣。

银河秋浪

奔腾澎湃海门开,铁甲金戈万马来。

如此风波行不得,艰难谁是济川才?

金堰青畴

台笠芸芸引碧流,不须膏雨亦青畴。

秋成直是金为地,画里斜阳西角楼。

华严古刹

山势回环塔影孤,禅房花木锦平铺。

参天老柏青如盖,上有呀呀反哺乌。

懼乐行窝

崎岖峡路下临河,对面云山点缀多。

公似昔贤邵康节,春游到处有行窝。

高增爵(1863—1932),米脂人,清末及民初政治人物、诗人,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交谊颇深。光绪十八年中进士,累官至四川巡警道(正三品),民国初年,曾任陕西民政长(即省长),后任参议院议员、大总统府顾问,晚年寓居天津,有《北山草堂诗选》传世。

据民国县志记载,高增爵的“八景诗”写于民国初年,但“翔凤晴波”一诗,最早也应该在民国十四年(1925)前后,因为翔凤桥虽建成于民国四年,而其名称,据《高氏宗谱》记载,是请高增爵命名的,并于民国十四年立碑桥侧,题名“翔凤桥”。原八景诗各有七言和五言绝句一首,这里只选了七言诗。其它七景,前面都已叙及,唯“金堰青畴”一景,是写米脂历史最久的引流金河(亦称南河)溉田景观。光绪县志记载,此水渠为知县孙绳武于崇祯七年创修,可孙绳武自己详细记录为官经历的《耐苦志》中并没有叙及“创修”水利一事,只是于崇祯七年这一段中,提到“武自县治以暨西川,凡有水利可通者,仍请抚台张公量给银两,督以开沟浚渠,调畦灌水”一句。而《圁川艾氏家乘》艾希仁记载,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即有南河滩百亩稻园,这就说明,孙绳武当年并非首创南河水渠,而是重新开通了旧有水利渠道而已。

高增爵的“八景诗”,虽格律严谨,笔墨老到,书写了景观风貌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在抒发深沉的历史感慨方面,显然不及李承藻之诗的豪放大气、痛快淋漓。

高崇高八景诗,题名为读书室、文山晓钟、三官洞、卧仙岩、五龙洞、南河岔、三里楼、凤凰台,有几处选景即逊色于前。

纵观米脂八景的演变,现在仍然留存在世的,还剩“盘龙矗影”“文屏晓钟”“华严古刹”和严重残缺的“圁水金波”“仙洞夕阳”“灵应萧寺”“翔凤晶波”了。其沧桑经历,真是令人感慨。而当今最令米脂男女老少喜欢游逛休闲的胜地,则恐怕非“滨河公园”莫属了。而“八景诗”的演变,诉说了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就是在这种带着乡愁的豪迈、充满慨叹的嬗变中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