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二院介入放射科主任李再平:一根细丝打通“生命线”

2020.07.15 11:35 榆林日报 ZaiYuLin.Com

介入治疗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集融合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是在现代化的医学影像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进行疾病诊断和精确治疗。榆林市第二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李再平,从医35年来,在血管通路方面下足功夫,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用手中细细的导丝和导管,为无数患者搭起了一条条宝贵的“生命线”。

把介入技术带到榆林

1985年,李再平从学校毕业后,回到佳县医院工作,10年后,调入榆林市第二医院影像科工作。1997年,国内的介入治疗刚刚起步,李再平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进修介入医学。学习期间,李再平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员在最初穿刺后压迫止血时总是会造成鼓包,但李再平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老师疑惑地询问他,你为什么每次都能做好?李再平说,自己观察到穿刺针总是以倾斜角度刺入人体血管,实际上血管的刺破点远于皮肤表面的损伤点,按压止血如果仅仅在皮肤表面的针眼处,那么血管实际上的伤口并没有被按压住,就会形成鼓包。

李再平与科室人员共同分析患者病情

李再平与科室人员共同分析患者病情

2000年,医院成立介入室,当时只有李再平和一名护士,医院里很多人对这一新科室不了解。对此,李再平主动开讲座、做交流,让更多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了解介入治疗。经过他的努力,介入放射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年开展的治疗量呈20%的速度递增。

用精湛技艺造福患者

介入技术以其创伤小、见效快,被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特别是对某些危急重血管性疾病的抢救具有独特的优势。2019年,一位14岁的少年突发大咯血入院,每次咯血量可达500—1000ml,情况危殆。重症医学科邀请李再平去会诊,他怀疑是肺动脉畸形瘘,建议做造影,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在进行术前检查时,孩子的父亲一直坐在李再平的对面说:“李主任,拜托你了,我现在哪儿也待不住,就坐在你跟前最踏实。”李再平在为孩子成功实施手术一周后,孩子痊愈出院。

曾有一位85岁的老人患有中晚期食道癌,吞咽困难,找到李再平,李再平为她放置了食管支架,缓解了老人的痛苦。一年后,因肿瘤发展,支架近端被长大的肿瘤堵塞,再次来找李再平。老人的儿子说:“我想带我妈去外面的大医院看病,她不去,就要来找你,说她只相信你。”李再平经过详细的检查,为老人放置了第二个食管支架,老人吞咽功能恢复了。

前段时间,一位剖宫产后一个月的产妇突然大出血,因患者比较年轻,不想切除子宫,李再平就为她实施了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手术效果极好。李再平说,像这类出血疾病,在之前都是以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为主。采取大切口,并且手术视野模糊,往往需要用纱布按压,不敢松手,一松手便出血明显,很难找到出血点,而且有很大可能要切除子宫,采用介入技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弹簧圈送入患处,进行栓塞,就能快速解决问题,减小了创伤,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

在“负重”中前行

介入科所有手术都要在X射线的引导下完成,普通人接受一两次的X线照射不会对身体有任何影响,但是介入科医生需要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的X射线之下,因此铅衣就成为每个介入科医生必备的保护措施。一件铅衣超过20斤,可谓是“负重”工作。

李再平说:“介入科医生是暴露在放射线下进行手术操作的,一台介入手术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放射线的剂量日积月累,对身体的损害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医学界,人们形象地称:介入科医生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病人的生命。

科室里的年轻医生马锦锋说:“从我进科室起,李主任就手把手教学,家里的大事小情也特别愿意帮忙,常常叮嘱我们要做好个人防护,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在李再平的带领下,介入科已发展成为拥有门诊、导管手术室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为一体的学科。李再平说:“今年我们还要开设病房,更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围手术周期管理,提高诊疗水平。”(通讯员 刘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