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小康路上大步走

2020.09.14 12:05 榆林日报 ZaiYuLin.Com

“晚来了2个月,要不请你们尝尝正宗的沙场香瓜。”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党支部书记魏于章笑着对记者说,同时也指明了沙场村有个“标志性”种植产品——香瓜。而围绕香瓜这一产业形成的科学种植养殖循环发展体系,也让沙场村的村民们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

起跑 320亩土地和69座拱棚的开始

2014年之前,沙场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一块适合进行科学种植的土地。当定边不少村都在致富路上“奋力奔跑”时,沙场村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压根就没有“起跑”。

而短短几年间,沙场村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要从320亩土地和69座拱棚说起。

20世纪初,为解决土地沙化问题、推动农业发展,相关部门曾在沙场村这个全是沙地的村子实施过土地复垦项目,但因为种种原因,该村的320亩村集体土地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最终再次沙化。“农业农村的发展,土地是基础,没有好地,说啥都是虚的。”魏于章说。2014年,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沙场村人,在魏于章的带领下,多次外出学习开眼界,看到了“人家”是怎样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增收致富时,大家的心动了。

回到村里,魏于章马上提出了对320亩村集体土地再进行整理的方案。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在建筑行业打拼多年的他,一遍遍丈量土地、反复权衡施工计划,最终,他做的预算仅为其他施工企业报价的三分之一。

可事到临头,又有了变故。

苦怕了、穷怕了的村民们出于怕“钱打了水漂”的担心,竟然“临阵”反悔了,据了解,村民不愿意将村集体向一家养殖企业出租土地所获得的收益投资在这块地上,他们更愿意把30万元租金一分了事。

连续开了七天的会,都没能达成一致,最后,魏于章指着自己价值五六十万元的车,说:“如果赔了,我拿车抵。”

工程终于开始实施,一幕看似矛盾的场景出现了:之前还满口不愿意的村民们,在村委会成员和党员们的带领下,提着水壶,备好干粮,来到施工现场,抛洒汗水。

全村只有这320亩好地,要想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设施农业是最好的选择,但也许是好事多磨,村委会提出的“建拱棚、种香瓜”的发展思路,附和者又一次寥寥无几。

这次,村委会经过讨论,把突破口放在了贫困户身上。“我们在征得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意后,将贫困户的政策性免息贷款和产业扶持资金打包使用,全部用在了拱棚建设上。拱棚的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魏于章说。

一期工程共建成拱棚69座。2015年4月1日前后,入种香瓜,50多天后,香瓜上市。每个棚超过万元的收益彻底点燃了沙场村人压抑已久的热情。到当年年底,全村拱棚数量达到420个,2017年782个,2018年1112个。仅设施农业这一项,该村2019年产值就达到1500万元。目前,户均10个拱棚、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全村基本上户户有车,有的不只一辆;过去5年来全村新建或翻新了400多间房。

领跑 先进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的探索

曾“输在起跑线上”的沙场村,通过产业发展,赶上了很多之前连背影都很难看见的“小伙伴”,甚至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超越,成为了“领跑者”。

在全村拱棚数量达到1112个后,至今已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有再增长,这可不是发展后劲不足,而是村委会从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向全体村民提出的要求。

种地需要用水,但对水资源过度使用,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对农业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会造成根本性的打击;土地长时间高强度利用,会带来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滋生、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自家劳动力不足,长期雇佣工人,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以及食宿等开支,就要“吃掉”4到5座拱棚的收益……

这些因素,都是村委会不建议村民新建拱棚的原因。同时,村委会还建议村民,每年进行“移棚”,即把拱棚从原来的位置整体搬移至其他地方,以自然、有效的方式实现土地轮作,而在村里其余未建起拱棚的土地上,种植玉米、畜草等,在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同时,给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所产生的粪便,再用到拱棚中的农作物种植中……此外,沙场村人还对全村现有拱棚的入种时间进行了统一规划,从最初的4月初统一入种,调整到现在的从春节前后开始分批入种,成功避免了本就不易保存的香瓜扎堆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并摸索出了烧锅炉、铺地暖等成套的、在低温条件下可以辅助香瓜苗存活和正常生长的整套技术。分批入种带来的分批上市以及每年近4个月的销售期,更是为沙场村建立以上门采摘为主的销售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最初学习、模仿到最后的追赶,沙场村人在对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同时也就在这样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年复一年的循环中,沙场村人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记者 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