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荷风书苑公益发展 探析慈善文化现代内涵

2020.10.20 11:27 榆林日报 钟开有

文/钟开有

在榆林古城,有一个很醒目的民营公益图书馆——荷风书苑。

荷风书苑的创办者高飞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创办荷风书苑的初心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服务社会民众。用他的话说,就是“榆林人要办榆林事,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荷风品格为那些爱读书而买不起书的人提供读书平台,创造读书条件,分享读书,惠及一方民众,共享文化资源”。

书苑从2013年成立7年来,由1个变为3个,图书总量由2万多册变为4万多册,书苑功能由开始单一的免费阅读、免费借阅发展到举办读书会、道德大讲堂、经典诵读等相融合、相互动、相促进,借阅的会员达4000多人。

荷风书苑办起后,如何抓住关键环节,努力行稳致远,他走过了“三步曲”:

其一是走好创办启航之步。书苑首创于人民西路17号,300多平方米,投资80万元,进行了装修,购置了图书。当时主要是供免费阅读,给免费借书。为了吸引更多读者,他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广大读者意见,选购更多适合读者需要的实用书籍。

其二是走好创新增效之步。经过几年的图书开放实践,创办者感到仅靠提供免费阅读、免费借书很不够,于是他探索了新的路径,除了免费阅读、免费借书外,又开办了“荷风大讲堂”、“国学经典诵读”、“红楼梦专题读书会”、“红楼梦音乐会”、“读书交流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书苑活动,大大提升了人们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习教育的效果。

其三是走好扩大拓展之步。随着形势的发展,有求知欲的人越来越多,从满足群众之需、方便读者之求出发,创办者又思谋了书苑的搬迁和扩大问题。2015年书苑于开始的人民西路17号迁至附近学校集中、居民众多、交通便利的青山西路45号,全新购进扩大了图书总量,使图书种类涉及国学、古典、文学、名著、历史、人物、军事、学生书籍及各种综合图书;2018年,在东沙“陕北民歌博物馆”里创办了第二个荷风书苑,面积200多平方米,藏书8000多册,方便了东沙区域居住的读者;2020年春节前,在榆林老城夫子庙旅游文化步行街创办了第三个荷风书苑,面积150平方米,藏书5000多册。

创办者始终以服务读者为中心,只求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书苑开放7年来,得到社会和地方组织的认可与支持,2013年7月,被榆林市志愿者服务总会授予“榆林市学雷锋教育基地”;2014年10月,被市慈善协会授予“榆林市慈善公益图书馆”;2015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书苑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被市慈善协会评为“先进团队”;2020年6月,慈善公益图书馆项目被省慈善协会评为全省“优秀项目”;创办者被授予榆阳区政协读书会名誉会长。

笔者从“研究文化内涵,探寻发展根源”出发,认真思考了荷风书苑为什么能在7年间由小到大,持续发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呢?根本的原因是慈善文化的内涵在为其发挥作用。

首先,践行慈善为民的利他主义是其核心所在。荷风书苑的创办者从萌生创办到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公益、免费”原则,提出了“榆林人做榆林事”的口号,全心全意践行了为榆林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的创办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为书苑的不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其次,履行使命担当的社会责任是其境界所在。荷风书苑的创办者为社会创办公益书苑,这不单单是为大家做件好事,而是有一种更高境界——自觉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担当,他想的是通过免费读书、免费讲座等让更多的人公益共享文化,熏陶心灵,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共同为建设文明进步的新时代贡献力量。

第三,坚守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是其初心所在。中华传统美德是老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精髓,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中的核心内容。在和创办者交谈中笔者感到,创办者在办书苑的同时,还在书友中组建了慈善志愿者服务队,除了为青海的贫困群众邮寄了不少衣物外,还多次组织大家看望榆林城区特困户;向市民购发2万多册《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国学类书籍;向榆阳区补浪河冯家峁小学、佳县王家砭小学留守儿童、米脂公益图书馆、余兴庄贫困儿童等赠送书籍、书包等学习用品;支持市内各团体、个人开办了8个读书会;开展组织书友到公共体育场所捡拾垃圾等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之梦是其理想所在。创办者认为,助力民族复兴共筑中国梦,不是口号,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提供文化精神食粮要比单纯资助物质更长远,知识、思想武装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创办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愿望,荷风书苑在走过的7年时间里,发展会员3万多名,接纳读者30多万人次,办理借书卡3000多张。这些人将所学到的知识、所取得的进步应用到机关、教育、科研、生产等实践中,必将会产生很大的正能量,转化为很强的先进生产力。

慈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却始终巍然屹立,累遭劫难却愈发坚韧不拔。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优秀品格,也得益于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但慈善文化的价值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凸显,使文化是根、文化是魂的认识更加强化。荷风书苑的创办实践是中华慈善文化根植的一个缩影,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其中以下几条对我们发展新时代慈善事业更具引领性。

要坚持依法依规行善的慈善文化。进入新时代,一切都要纳入法治轨道。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实施就标志着新时代慈善工作、慈善行为均纳入了法治管理。依法行善应成为各级慈善组织、每个慈善工作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慈善志愿者的所有慈善行为都要在慈善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之中进行。只有依法慈善,慈善行为才能得到规范,慈善事业才能长足发展。

要坚持慈善为民、扶危济困的慈善文化。慈善为民主要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扶。慈善应突出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扶危救助要注重精准。

要坚持助力社会救助、社会治理的慈善文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现代慈善是帮助困难群体,缩小社会差距的“第三次分配”。2020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意见》中指出,“发展慈善事业,鼓励支持自然人、法人以及组织以捐赠财产、设立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慈善帮扶活动”,“促进社会救助领域志愿服务发展,支持引导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加强社会救助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在汇聚社会资源、帮扶困难群众、保护弱势群体、传递社会关爱等方面作用”。

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慈善文化。这也是新时代慈善工作的重要特点。只有这样,慈善工作才能顺应形势,谋有方向,干有重点,帮有成效,才能有社会感召力、民众凝聚力、发展生命力。

要坚持物质、精神、志愿服务相融合的慈善文化。物质救助是慈善,精神慰藉是慈善,志愿服务也是慈善。三者相融合、相互动是更好更有效的慈善。

要坚持弘扬传统美德、守正创新的慈善文化。传统美德是根,守正创新是枝叶,根正根壮才能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要坚持“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大众慈善的文化。大众慈善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大众慈善就是多数人参与的慈善,也有人说是全民慈善。就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有技能的出技能,有多大能耐奉献多大能耐,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均可以。

慈善是光彩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慈善是新时代中国慈善发展的方向和必然。我们要以慈善公益图书馆——荷风书苑的创办者为榜样,坚持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断传播慈善文化,着力提高社会慈善意识,为推进大众慈善,建设和谐、文明、美丽、幸福榆林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榆林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市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