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开放包容 共筑美好

2020.11.16 19:04 在榆林网 贺晋源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在正确政策的指导下,浦东经受住了疫情冲击,尽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浦东实到外资却逆势增长。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未来浦东的窗口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发展有多快,也不在于总量规模有多大,而是要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

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上海、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三十年来,开放与包容,始终是这片改革试验田上不变的主题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始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所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协和万邦,四海一家”等理念,衬托出超越民族、泽被天下的志向,传递出平等互助、和谐共享的胸襟。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留给后人的想象,是壮美,浪漫,豪放和充满活力的,这种气质的造就就是源于汉民族世界主义、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到了明清时期,也并不缺乏开拓进取,但是包容的缺失,大众思想的僵化,导致了其后国势呈断崖式下坠。在对西方的学习中,统治者始终坚持自己天朝上国的面子,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在闭关锁国环境下,现代文明的传播在中国异常艰难,最终错失了发展的机遇,距离真正的文明越来越远。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开始了伟大的“睁眼看世界”——派人去看看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对西方国家的判断也不再基于“臆想”而是根据事实,认识到当时我们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同国外的技术交流, 加强技术引进、增加外贸出口,解放思想,多想点子,开拓路子。正确运用价值规律,改革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不再自我封闭,自我禁锢,贻误时机。由此出发,中国经济冲出了“历史的三峡”,大踏步汇入世界经济的洪流,拉开了长达40年爆炸性增长的序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保持着对外部文明的开放包容,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特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坚持在开放中成长,在合作中共赢,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贺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