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摘帽不松劲 携手奔富路

2020.12.14 11:37 榆林日报 ZaiYuLin.Com

“摘帽”不松劲,小康在路上。近几年来,吴堡县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继续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巩固脱贫成效,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带领全县群众描绘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美丽吴堡”新画卷。

1、搭上产业快车 助力致富增收

前段时间,吴堡县岔上镇宋贤慧忙着为自家的辣酱厂收购鲜辣椒。在岔上镇樊家畔村的合作社大棚里,一串串色泽鲜艳的红辣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宋贤慧与村民们一同采摘、称重,忙得不亦乐乎。

摘好的一筐筐红辣椒,映红了村民的脸庞,也让他们的日子越发红火。“今年的辣椒长势特别好,已经摘了几茬,辣酱厂不仅上门收辣椒,而且收购价比市场价还高,让我们增收有保障,日子有盼头。”村民刘红亮满脸喜悦地说。

宋贤惠是吴堡县岔上镇樊家圪坨村人,多年来一直在经营辣椒酱手工作坊。2019年,在县政府的帮扶下,他在岔上镇注册了公司,办起了厂子,运营一年多来,盈利就比之前的小作坊翻了几番,今年预计销售额将达到300多万元。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宋贤惠还不忘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增收,他以每公斤高出市场1.5元的价格,向周边村集体和贫困户收购辣椒,仅去年就收购辣椒50多吨,带动农户增收40多万元。

与此同时,宋贤慧还将贫困户吸纳到辣酱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与辣椒生产基地的贫困户签订原料购销合同,招聘贫困户参与辣椒酱的生产销售,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截至目前,累计带动周边3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户户均收入突破5万元。

近年来,吴堡县积极探索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产业扶贫模式,制定了鼓励涉农企业(合作社)搭载贫困户和吸纳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采用财政扶贫资金入股的办法进行挂靠,通过“保本分红”“养殖托管”“订单收购”等形式进行搭载,建立起以“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电商+加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贫困户致富增收。

同时,吴堡县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扶贫理念,在所有行政村都设立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合作社,专门制定了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加强撂荒耕地管理的政策,引导农户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土地、经济林和国家产业扶持资金折股量化或转包,委托村集体代管经营,通过股金分红、租赁收益、参与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

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稳定项目的问题,吴堡县对适合本地发展的红枣、山地苹果、核桃、蚕桑、花椒这5个传统特色主导产业,专门制定了单项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补助政策,重点扶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施规模经营和整村推进。目前,全县已累计改造低产枣园3万余亩,种植核桃3万余亩,新栽山地苹果3383亩、花椒4000余亩,改造桑园2293亩,养蚕规模达到1284张,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入产业扶持资金7507.06万元,覆盖贫困户4373户8880人。

2、老有所养为幸福生活“加码”

初冬时节,寒意侵袭,吴堡县寇家塬镇红湾村老年幸福院里却是暖意融融。新翻修的窑洞里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老人们三五成群,或在房间里看着电视、打牌下棋,或是在院子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拉家常,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住在这里享福了,饭菜均衡营养、软烂可口,还有人给打扫卫生、理发、洗衣服,每天能和大家一起聊天,比在家里待着幸福多了。”提起老年幸福院的好日子,82岁的王芳章笑得合不拢嘴。王芳章是红湾村人,由于4个孩子常年外出打工,他成为村里的留守老人,生活起居没人照顾,有时饿了就靠方便面充饥,家里的电视成了唯一的“朋友”。听说村里新修了老年幸福院,王芳章第一时间报了名,如今,老年幸福院已成为王芳章享受晚年生活的“温馨港湾”。

据了解,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红湾村的常住人口仅有128户、188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就占108人,农村养老成为红湾村一大难题。为了有效破解农村养老问题,让村里留守老人、独居老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2019年,国家能源集团携手吴堡县民政局、老龄办共同筹建了红湾村幸福院,并于今年5月8日正式投用。

作为村级公益项目,红湾村幸福院采取“村级主办、政府支持、社会捐赠、自主互助”运营模式,主要为村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五保户提供休息、就餐、休闲娱乐等服务。除了照顾好老人的基本生活,幸福院对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需求也格外重视,每月组织村医或医疗服务队开展健康诊疗活动,为老人举行集体生日会,实现他们的“微心愿”,让老人们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近年来,吴堡县全面推开普惠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村公窑、旧学校等闲置房舍,加快建设农村幸福院。目前,全县已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有19所,条件成熟待投入运营的有6所,“多位一体”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示范试点建设工作已覆盖全县5镇1街道,实现养老服务机构乡镇全覆盖。

同时,吴堡县在各行政村普遍设立了“孝亲敬老基金”,由村委会与无劳动能力贫困老人的子女,依法签订赡养协议并收缴“孝亲敬老金”,县财政根据收缴数额给予最高每月不超过100元的奖补,然后按照每月最高300元的额度为老人发放,以保证其收入稳定。目前,共收缴“孝亲敬老金”392.3万元,县财政投入奖补资金135.6万元,惠及1874户、2415人。

3、厚植新民风 提振精气神

“请给我拿一瓶洗洁精。”“好的,给我看看你的积分卡。”日前,在岔上镇川口村的爱心超市里,一名村民前来兑换超市里的商品。

据介绍,为有效整合社会帮扶资源,切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川口村将社会捐赠与群众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建成爱心超市,鼓励村民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积极参与村内事务等方式来获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所需要的商品,并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积分之星”评比,有效提振了全村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第一书记驻村后一心为群众办事,与村民吃住同行;村里的爱心企业家主动带贫,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合作社常年雇佣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免费为村民供肥料、农药;有的村民自发将家里种植的新鲜蔬菜送到贫困户家中;村里有车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主动在全村微信群发布免费坐车信息;村里有红白事,大家都主动上门帮忙……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川口村党支部坚持扶贫扶智扶志并重,大力开展以摒弃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活动,通过开展新民风表彰活动,累计评选出脱贫模范、好邻居、优秀党员等24人,并将参评结果与爱心超市积分结合,给获奖人员予以分值奖励,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在该村蔚然成风。

近年来,吴堡县把“新民风建设”纳入脱贫攻坚行动中,坚持“党建+新民风建设”的系统思维,推进新民风建设与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通过新民风的构建,实现贫困群众精神脱贫。

好风尚的形成靠典型示范,更需要教育引领。吴堡县将志愿服务作为一张温情名片,成立了“脱贫助手”志愿服务队;以“道德讲堂”、脱贫攻坚讲习所为载体,将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传遍城乡;推选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等乡贤能人,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表彰奖励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宣传推崇他们的“凡人善举”,引导干部群众形成争当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风气。记者 闫景 见习记者 张占林 通讯员 霍喜龙 郭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