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三方”发力

2021.12.20 09:00 在榆林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记者从国家乡村振兴局了解到,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政策调整优化任务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起步良好。

行百里者半九十。乡村振兴虽已全面起步,但今后的道路还很长,不会轻轻松松、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既要有打好“持久仗”的心理准备,也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依靠新思维、新力量、新服务,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要保持前瞻性思维。乡村振兴虽是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在时间上接续,却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之前的脱贫模式不能照搬。如果说脱贫攻坚解决的是“有没有”问题,那么乡村振兴主要解决“好不好”要求。为此,在发展产业项目时,尤其要走出低端、短链、增量的恶性竞争误区,更加注重品牌、品质、优势的打造,不追求多而全,要力求少而精,降低失败的风险。对一个地方而言,只要能做好一个产业,就能拥有很大产值,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要整合各方新力量。乡村振兴行动中,单靠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和留守群众不行,必须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才能盘活这潭“死水”,让农村发展焕发生机。一方面,要建强村委班子队伍,坚持不拘一格选人,多从创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人群中选“苗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乡情“纽带”,引导广大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发展,请求乡贤支招献策,把智慧和力量整合在一起。

要有序完善服务力。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尤其是各种扶持资金的使用,必须精准投放,绕过骗补、套补的人群,才能发挥巨大的“撬动作用”。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绿色生态、高新科技产业进行重要扶持,尤其要见到效益后,才能拨付资金,防止“空手套白狼”行为,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也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同时,要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地区智库的作用,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排忧解难,做好“店小二”本分。

作者: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