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留住美丽乡愁

2022.04.07 16:02 在榆林网 白瑶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乡村始终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更是数不胜数。。没有美丽的乡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盼什么,乡村振兴怎么干,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思量。

以法治为保障,实现乡村治理有序。法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自上而下的“硬治理”。以法律作为规范乡村所有主体行为的准绳有利于让乡风文明落到实处。以社会诚信来促进法治理念扎根在基层群众内心,确保良好乡村社会秩序的建立,就要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轨道,让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尊重司法成为基本价值取向。基层司法所要以抓好阵地建设助推业务建设,加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重点对象监管,履行好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职责。清涧县司法局的“法律下乡”专项活动让“智慧帮扶”搭上法治“列车”,助力护航乡村振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引导村民依法办事,健全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搭建联村联户的法律服务平台,推动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德治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有魂。德智作为社会舆论与自觉修养相结合的软治理,它能够引导风气和凝聚人心,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无论是法治还是自治,都要通过德治来体现和引导,才能有效破解说服教育太软、行政措施太难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样德治作为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的治本之策,能够以村规民约形成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村”、“文明户”等创建与评议活动,激发农村传统文化活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让风清气正,向善向上的舆论导向推动自我教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仅要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改善物质生活,更要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用乡村文化的发展丰富完善,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准和精神文明程度。

以人治为依托,实现乡村治理有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产业要靠人才来发展,文化要靠人才来振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化,组织要靠人才来强大。首先,要培育好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次,要建设好专业人才队伍。发挥基层干部的强大力量。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敢干事、干成事、干长久之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担当志愿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通过法治、德治、自治的融合,推动乡村外在颜值与百姓内在气质同步提升。让农村有品位、有特色、有底蕴,实现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

作者:白瑶(清涧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