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技 治穷先治懒

2022.07.31 19:05 在榆林网 潘涛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为立身之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人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围绕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深入开展以“送政策、送培训、送岗位”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创业帮扶计划和技能培训活动,及时兑现培训、创业、社保等就业创业补贴,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的品牌化、技能化、组织化程度,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技能培训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以克服。一是个别部门和镇村对脱贫人口培训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培训活动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二是个别部门和镇村简单地认为脱贫人口技能培训是人社部门及包联单位的事,与自己无关紧要,自己只需当好配角、走走过场就行。三是部分技能培训主观盲目、脱离实际,既难满足脱贫人口的参训意愿,又不能充分对接劳务市场的用工需求。四是培训活动理论传授多、实地观摩少,忽视了现场演示和动手实践,让参训农民感到“吃不消”、学不会、用不上。

培训过程中发现,少数脱贫人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在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的兜底保障下,一些脱贫人口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甚至游手好闲,以贫为荣,“靠着墙根晒太阳,坐等政府送小康”,把党的扶贫政策当成了“免费的午餐”,争当贫困户、低保户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志气和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不仅要助力脱贫人口脱经济之贫,还要助力他们脱技能之贫和精神之贫,只有这样,才能激活脱贫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和致富原动力,使他们逐渐摆脱对“输血式”扶贫的路径依赖,在脱贫进程中自立自强、行稳致远。因此,必须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内涵,确保脱贫人口技能培训智志双扶。

要明细帮扶责任,层层传导压力,防止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脱实向虚。一要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明细相关部门、镇办及专业培训机构在脱贫人口技能培训中的职责分工,健全奖罚分明的成效考核和追责问效机制,确保各级领导干部协同联动、履职尽责,防止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单打独斗、孤立无助。二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把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历练干部的“主阵地”和识别干部的“赛马场”,对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中作风扎实、实绩突出的帮扶干部,要破格提拔使用。

要抓好课前调研,实施精准“滴灌”,确保培训内容解渴管用。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督导培训机构做足课前调研,以精准对接贫脱贫人口的参训意愿和市场用工需求,变培训机构“送菜”为参训农民“点菜”。二要针对脱贫人口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引导各类培训活动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用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确保脱贫人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三要聘请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介绍生产经验、开展技术示范、解决技术难题,着力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土专家”和“农秀才”,以带动更多的脱贫人口就业创业。

要激发脱贫志气,实行技志双扶,从精神上根治“等靠要”现象。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不拔掉脱贫人口思想上的穷根,就树不起致富奔小康的自信,还随时可能出现返贫。党的脱贫帮扶政策不是“免费的午餐”,更不是为了包养懒汉。各参训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引导脱贫人口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变“要我富”为“我要富”;要鼓励脱贫人口学技术、找门路,用致富的本领和勤劳的双手改变命运;要依托脱贫致富典型,为脱贫人口树立标杆,使他们学有榜样、做有参照、赶有目标;要繁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不定期开展脱贫之星、致富之星、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厚植愚公精神,涵养乡风文明,鼓励脱贫人口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作者:潘涛(汉中市南郑区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