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将从城中心开始逐步替换沙蒿 缓解过敏性鼻炎

2022.09.25 21:44 榆林播报

此起彼伏的喷嚏、彻夜难眠的鼻塞、怎么都不够用的抽纸……又逢9月,对许多人来说,和秋天一起到来的不只是降温,还有恼人的鼻炎。

近日,榆林医院的走廊上挤满了看过敏性鼻炎的市民。据了解,榆林患者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榆林将从城中心开始逐步替换沙蒿 缓解过敏性鼻炎

去年11月5日,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胜利主持召开过敏性鼻炎防治工作专题会议,提到“积极开展过敏原的整治工作,从中心城区向外逐步栽植替换蒿属类植物,同时进行蒿属类植物药物抑制开花试点工作。”

消息一出便在众多饱受过敏性鼻炎之苦的榆林人中掀起了不小的浪花。

虽说逐步栽植替换有个过程,但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也着实是个好消息。

每到过敏性鼻炎犯病的时候,那股难受劲儿并不是谁都能忍受的了的。鼻塞、耳鸣、喉咙眼睛痒、呼吸不畅、耳朵疼的彻夜睡不着是不少过敏性鼻炎患者犯病必须忍受的症状。更严重的,由此发展为致死性疾病过敏性哮喘。

榆林将从城中心开始逐步替换沙蒿 缓解过敏性鼻炎

榆林市组织大面积栽植沙蒿进行防沙治沙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那时的榆林黄沙漫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出去一趟满嘴都是沙”,是不少榆林人记忆忧心的画面。

因耐旱速生,繁殖快的特性,沙蒿成了榆林防风固沙的首选沙地植物。

70余年过去,曾经的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2019年,榆林因40项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榆林人治沙造林获得了最大的肯定,而这份殊荣也离不开防风固沙的主力军——沙蒿。

榆林人对于沙蒿的情感,可以说是爱恨交织的。

近年来,过敏性鼻炎成为了榆林及内蒙、宁夏等周边省区部分地市扩散较大的“地方病”,人们普遍把病因或感染源归结为蒿属植物——沙蒿,并对此深恶痛绝。

蒿属植物每年致敏时间多在4月至10月,而7月、8月是蒿属类植物花粉成熟扩散峰值期,也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务副主任王良录曾参与主持了一项针对神木县及周边地区的研究。据2003——2006年的连续观察发现,7——9月是当地花粉量最高时期,蒿属植物花粉占比高达83.15%。

在榆林众多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中,何彦冰的名字并不陌生。身为榆林市政协委员的他,几乎年年都向榆林市政协提交重视本地过敏性鼻炎病情的提案。

每年发病的这段时间,被他描述为“悲情六月,痛苦七月,黑色八月,夺命九月”。

2014年,何彦冰发起成立了“榆林过敏性鼻炎自救联盟”。

2017年,为了证明过敏性鼻炎与当地沙蒿的关系,自救联盟曾深入榆林郊区的沙蒿地,摘下鼻罩亲身测试过敏反应,结果大多数人“五分钟就不行了”。

由于皮肤点刺过敏原检测蒿属仅能检测黄花蒿一种,未开展沙蒿检测,沙蒿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仍然模糊。并且尚未有权威机构证明,沙蒿是过敏性鼻炎的真正过敏原。但也有专家表示,黄花蒿与沙蒿的致敏蛋白具有同源性,对黄花蒿过敏往往也对沙蒿过敏。

近年来,内蒙古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居高不下。

今年内蒙古多个市区全面开展了除蒿草活动。7月份,呼和浩特五万余名干部群众在市民生活区域内拔蒿草。包头市民在采访中表示蒿草治理确实有一定的效果,身边比较严重的鼻炎患者,症状也有所减轻。

榆林将从城中心开始逐步替换沙蒿 缓解过敏性鼻炎

对于内蒙古的除蒿草行动,榆林网友也纷纷留言表示只要榆林开始行动,自己第一个报名参拔。

据榆林市林业局相关回复,上世纪五十年代,榆林主要通过飞播沙蒿治沙(造林),至80-90年代飞播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4年全面停止飞播造林。

榆林目前分布有黑沙蒿、白沙蒿、碱蒿、黄蒿、艾蒿等近20种蒿属植物,一般所说的沙蒿是白沙蒿和黑沙蒿的泛称。

榆林的白沙蒿保存面积10多万亩,黑沙蒿保存面积400万亩左右,且主要分布在北部沙区的六县市区。

目前,榆林市针对过敏性鼻炎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

在榆林市二院和榆林市儿童医院成立了市级变态(过敏)反应诊疗中心和儿童变态(过敏)反应诊疗中心,还在各县(市)区县级医院设置变态(过敏)反应门诊,在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节引进全国知名专家定期坐诊;在神木、定边、绥德、榆阳四个县设立“北、东、西、中”四个花粉暴片监测网点,动态收集分析花粉暴片“一线”数据;将过敏性鼻炎纳入慢病报销范围,减轻患者负担……

植被更新换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可见的是逐步栽植替换蒿属类植物,抑制蒿属类植物药物开花是大多榆林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期望。

或许若干年后,榆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不用逃离他们热爱的榆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