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董家圪堵村:乡土历史文化与教育纪略

2022.10.05 11:41 在榆林网 董树荣

作者:董树荣

一、历史遗址

董家圪堵位处子洲县马家阳湾村南, 沿着村前小河北距大理河畔吴岔村约五公里。这里靠近《汉书。地理志》所载 肤施五龙山治所,在上世纪之前就以多出文化人著名,也有好多历史文化遗存。 一是村东官道山遗址是先秦至汉唐通往五龙山的车行大道遗迹,道北已经出土当时“关王”驻地使用过的石臼。二是村内仍遗留明、清以来当地民众修文习武的书房。 三是村北芦齿圪塔与“龙子岗”岭上多处分布延至马家阳湾的仰韶文化遗址。这类新石器遗址也包括岒东山神圪塔与独黄嘴峁上呈现白灰面遗迹的寨堡。四是在马家阳湾西北毗邻吳岔村的刘家园则山上,还有一处4500年前面积逾25万平方米的史前石城。该石城在当时曾是一处设有祭祀坛的聚落中心。当前学术界认为在传说中轩辕黄帝时代,这里也属于大理河流域早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五是这里村庄座落在二亿年前沉积巨厚的砂岩之上。黄土地内有半地穴式人类住址,已出露用火遗迹和史前磨制石斧。六是村下基岩内含有煤炭、油页岩、鱼类、珠蚌、与植物的化石。岩层顶部亦呈现巨大的结核石球,地质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山间多处史前人类遗址已被国家例入文物保护,地下诸多地质文化资源尚待学者深入研究 。

子洲县董家圪堵村:乡土历史文化与教育纪略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二、地方文化

清朝中叶,具有习武传统的董氏先祖从绥 德迁来之前,村内郝家硷上的武官祖辈自明代起已经设立私塾,建有书房,修文且习武。该私塾也教附近农人于冬季农闲时“念冬书”。到了清末,村中原住郝、刘、启三姓逐渐离散,继承为董、王两姓往戸。仍办私塾保留着当地的文化传统。该“书房”在五龙山庙会所辖九十九村地段之内影响很迟久。这种地方文化也令当地的民风极为淳朴。

董家圪堵村内有很多读书人善于“教书”。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先生圪堵”。直至近代,这里马文瑞、牛岗等社会知名人士幼时也拜村内董文华、王绳武等先生读书。这一带还有董蔚华、马逢瑞、等文化人远赴米脂、绥德、延川等地办学,他们桃李天下、培育出众多有才干的社会名流,教学理念仍是秉从善良人性培养学子品德。要求教师无论讲述“孔孟之道”,还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首先训戒学子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遵为做人底线,进而让学生以敬畏之心维护“天道”,信奉“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乃至佛、道观念。引导学生从“公平与正义”分辨世间的事物。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学者便能自萌良知去找寻真理、明辨是非。这种人性化的启蒙教育,也同西方宗教与哲学相对统一,既适宜封建时代维护皇权、信奉多神教文化,也能在涉及党派斗爭的复杂社会环境下自觉领悟维护人性道德才能鉴别党派,借此端正学子做“人”之意识。当地正是用这种理念维护着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董家圪堵附近,人性道德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以下事实可以判断:在上世纪风行“革命”的年代里,这里曾出现马文瑞、马丰顺、刘福昌、马守良、王崇昌、王绳周、馬逢洛,马法良、马逢田等众多红色共产党人。当地还有“白”方的董庭兰、吴天昌,马逢瑞、董树仁等风云人物。这些人分为“红”、“白”两方,党派政治观念不同,彼此在心底却没有结下因为人性缺失而产生的私人恩怨。他们在社会风云动荡之中皆能固守乡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彼此心灵深处並未发生敌视与仇恨。这一现象,在那疾风暴雨的大革命时代,充分体现了当地传统文化对心灵教育的作用,堪称是“奇迹”。这一地域内还有许多看似平庸、却极不平凡的事例值得今人察析。

三、家族教育事例

打从记事起, 我就听说村里董凤梧、董凤桐、董凤来等晚清董氏“凤”字辈人,自幼都曾在村内书房念过“冬书”。“人之初,性本善”、“积善人家常有余”等字句,印入了我的记忆。当时我父亲董蔚华与董文华、董银华等长辈也在外地或本乡从事教育工作,村内更多的长辈则是农民。但乡人对子孙教育则不分贫富,皆持必须自幼进校读书的传统观念。其中董风来的后人学有成就,就是榜样。今择要以记:

长子董治官,清末秀才,生性善良,笃信神灵。他从上世纪发生土地革命之前,就靠自身打拼,在外地乡村买下了4000余亩耕地。后于土地改革运动时,地与财产悉数皆被穷人划分,晚年只落下“地主”成份,就此方才与世无争。

小子董庭兰,青年时在米脂县大理河川被誉为著名“才子”。他少年读过新学,成年后励志于兴办商铺创业。先后迁移到榆林、西安、兰州经商。他培育了四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儿女的事业也各有显著成就;其孙辈人品与才干具为优秀。

董庭兰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实无党派。他与马文端为邻村之友。上世纪马文瑞在三边搞兵运工作、1936年又任陕北省委秘书长兼白军工作部部长,暗中皆同董庭兰保持联系。董庭兰与所在之地的国民党内军、政要员共同经商,也曾打破西安白区对延安红色政权施行的经济封锁,多次通商提供大量急需物资援助。他从人性出发,对西安市内搞地下活动的共产党人也时常通过政界关系暗中给予保护。这样一位对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却在建国后于兰州经商时遇到一名乡人讹要钱财,当时被他严正拒绝,未料到后被该人诬陷为“反革命”而捕回子洲,竞被本地政府草率处决。当马文瑞在北京听到他被捕的迅息后紧急派人去营救,由于路途太远,终未能来得及。

董庭兰长女董树荣、次女董树芳,自幼在榆林、西安上学,品学皆优。董树荣为北京理工大学化学系教授,丈夫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著名学者。其儿、媳皆在该名校教学。

董树芳夫妇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下设于兰州市的中獣医研究所,都任研究员职务。做为中獣医学者,夫妇俩又发明医治人体疾病的《脉图疗法》。其把脉望疹后采用中药材治疗疑难杂症的功夫,堪称国内医疗界第一、无人能出其右。晚年已将绝学技艺传予后辈。

董庭兰长子董树勲,自幼聪慧,是甘肃省资历最深的建筑行业总会计师;次子董树龙,是省内中教高级教师。在行业之内,两人的工作能力皆曾享有盛誉。他们的后代,秉承家庭文化影响亦传其家风,人品与才干不乏优秀。

董庭兰六位姐皆嫁于本乡,多为当地的大户。其六姐夫是吴岔村的吴天昌。吴在青年时曾参加共产党早期活动,经谢子长介绍入过党。后因为白区工作需要,他由组织决定公开加入了国民党,並于吳岔村组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地方性民团武装,受到蔣介石总统亲自接见、并奖励百条枪。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仍带领米脂县国民党的地方武装。我父亲董蔚华当年从绥师毕业后也曾在绥德公安科纳青领导下为共产党做地下工作,时常同吳天昌、马逢侏两位姐夫单线联系。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吴天昌所带领的米脂县武装因外“白”而内“红”,未做抵抗就“被俘”。但吴本人却因为绥德政府的人员不予辨明真相,误被处决。这一事件也致使吳的家族成员惨遭株连,儿子亦有家难回。这种政治影响也致使吳的孙儿吴益明直到文革之后才被组织正式接收为共产党员。董庭兰的侄子董树仁,青年时与父亲董治官同被红军“绑票”,欣然接受共产党的宣传教育,放归后,即到周家硷区政府为党工作,任命为青年主任。他在一次执勤中查出了高岗的家族成员往白区走私,性命因此受到了危胁,方才逃往白区另找生路。

董树仁性情刚烈而尚武,为人处事豪爽大度。他逃往西安后,经吳士英举荐进入國民党政府设于汉中的黄浦军校。毕业之后就任为杜聿明警卫队长官,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战功卓著。在淮海战役中,他将杜聿明的夫人安全送到上海。国民党退于台湾后,他又将杜的夫人送往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施行“统一战线”政策改善两党关系。董树仁做为当年热血青年,思乡情绪强烈,时常写信联系我父亲与家人、亲友。经常对生活困难者汇款接济。直到病终之前,他归乡夙愿未了,仍然写信,深切表达对家乡山水与亲人怀念。

董树仁当年离家时从未见面的儿子,如今已年逾八旬。他出生在大陆的孙儿,直到近年方才赴台与海峡对岸的家人初次会面。两岸亲人命运坎坷,他们俱以树仁的品格自勉、人品端正而自强,对待人生皆持乐观的信念。

董庭兰的外甥吴仕英 是吴天昌之子,自幼天资聪颖,沉稳好学。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读于西北大学化学系,战乱之后方才成为学士。他在西大上学期间曾同蒋经国一起共创西北青年抗日救国会,仅位列蒋经国之后,担任该会副职,与蒋共谋党国大业。抗日战爭期间,他主动投入杜聿明组织的抗日远征军,亲带汽车大队支援过印度,战后方经缅甸归国。到解放战争时期,吴仕英落难于四川广元,沦落至卖烟养家糊口,后被聘入广元县中学任教。直至大陆施行改革开放、国家政策放宽,他才又同我父亲联系,越省调回子洲中学任教。无论在四川广元或子洲中学,吴仕英皆属省内的一流教学能手。直到退休,仍被校方留任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吴仕英回到子洲,曾被选为首届县政协委员。当地政府与民众却並不知道他青年时曾与蒋经国共担国事、弄过大潮,灵魂深处他仍是一名肩系过民族危亡的斗士。他的思想高谵远瞩、心怀宽广,待人处事则淡然而低调。养成这样的性情,也是来至生活与命运磨励。这样的人格魅力,堪为智者榜样。

四、教育作用思考

以上所列董凤来家族代有人才之例证,也折射传统文化影响心智与心灵教育的作用。“书房”传播地方文化涉及家庭与社会两方面影响,人生志向自身选择才属于决定因素。这种理念一旦形成,通常终生不会改变。对于教育工作,我还在寻思如何正视以下现实:

(一)从教者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无论搞家庭或社会教育,首当以保持善良人性做为从教的底线。否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人性都会被扭曲。当地传统文化主张“育人之纲,以培德为要”,目标明确,方能塑造健全的人格;人品端正,方才不去作恶。舍此观念,势必难免要被世俗名利风潮诱惑,甚至沦落为家人与社会不齿的败类。但这种现象在董凤来家族后裔中尚未出现。

(二)做为教育工作者,启蒙教育目标明确,还必须选择以社会环境为大课堂。人之成长,愈逢险恶环境,愈可磨炼心灵意志、不至于在关键时刻迷失做人的方向。若能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便蒙冤或受屈,只要一息尚存,决不放弃做人准则。董庭兰与吳天昌的后人,也是习取前辈人生经验做为励志榜样。面对时下流行敛财、谋权等意识,他们更看重于端正思想、守护自身的人格。把持这种意识,该家族才可维持较高的“门第”。传承去践行,方能常葆家族荣誉。

(三)人类社会从史前至今,一贯遵循“丛林法则”,是从竞争秩序中以等级分化才逐步诞生出社会的“文明”。从这种意义上讲,“善”与“恶”皆属人之本性。家乡民众主张“要做事,先做人”。这一思维逻辑也为社会文明诞生后全世界各个民族所共识。因此一个人无论其事业成就与社会地位“高”或“低”,也当彻悟传统文化中“天”或“道”涵盖着“大自然”机理。传统文化还主张对自然界事物用“友”和“爱”等同去“齐”(庄子:“齐物我、齐生死、齐贵贱、齐是非”…)看。施行仁爱之心,就必须适当克制自身私欲。这种“仁慈”而朴素的意识,符合大自然规律与公众的利益,也是古今教育思想之精髓。因此保持人性化教育,不论社会风气与时势如何变化,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综上所述,这一片乡土从5000年前至今,已浸渍漫长的文化历史。乡人曾借助不同的方式传播地方文化,是用人性化教育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现象也值得借鉴,愿读此文者了然去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