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我们在逐渐拉近与好莱坞的距离

2023.02.07 09:03 华西都市报 佚名

23年前,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在成都创刊的《科幻世界》杂志上首次发表,震惊世人的同时,也为当年刚考进大学的郭帆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23年后,在春节档大放异彩的电影《流浪地球2》也是由位于成都的峨影集团联合出品,因此这部电影和成都有着深深的缘分。

2月3日,郭帆带着《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来到成都,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敞开胸怀,袒露了这部影片的幕后故事,以及他对中国科幻事业未来发展的所思所想。

郭帆表示,科幻电影人有很多灵感得益于科幻文学。“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幻文学类别和视角,让我们思维的空间和角度得到更好的拓展。”

高考作文

为科幻电影播种梦想

《流浪地球2》上映以来,“数字生命”与“ 记 忆 移植”等关键剧情,持续引发影迷们的热烈讨论。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电影制片人龚格尔和导演郭帆居然都是在1999年参加高考的,而当年的作文题正好就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在接受采访时,郭帆谈到了当年高考作文对他的影响。郭帆说:“1999年的作文题本身就很科幻,当时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很有意思,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前段时间,我还在想有没有可能把这个高考题目变成一部电影。”

在郭帆看来,这篇作文多少和数字生命有一些关联。“那时可能就埋下了一颗想象力的种子,也让像我这样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引发了思考。我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一开卷发现这个题目和老师之前押过的题都不一样。”

记者:《流浪地球2》在国外上映了,烂番茄和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评分都很高,相比好莱坞同行,中国科幻电影和他们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我们的优势和不足有哪些?

郭帆:我们是在逐渐拉近这个距离,但是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像我们在拍这一部电影时,你会发现比第一部遇到的困难更多。我们本以为是一个从1到2的过程,但后来发现和拍第一部很像,那就是又变成了从零开始。

当《流浪地球2》的规模、拍摄难度以及剧情复杂度提升之后,这些新增的问题让我们依然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还曾开玩笑说,我们拍摄《流浪地球》系列是从作坊化到工地化,下一步也许是工业化的雏形,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

这次我们请了电影学院的20多个实习生在各个部门工作,他们主要帮我们记录错误。我们每天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一两天之后就会遗忘。电影杀青后,我们积累了一个很厚的本子,上面全是犯的错误。现在学校老师也帮我们初步整理出一个流程,有两页纸,路演完后我们会复盘整理。拍科幻电影需要一步步来,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记者:《流浪地球》有2008个视效场景,那《流浪地球2》有多少个视效场景,其中哪些场景最困难?

郭帆:这一部视效镜头我们统计出来的是3300多一点,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计算,因为还单独有1000多个视效镜头是和脸部有关。电影中会对演员的脸部细节进行优化和改变,但同时演员背景中的视效还是会有。这种视效制作我们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单独“换脸”的,另一部分背后的视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加起来全片就有4000多个视效镜头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