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光:佳县行漫记

2024.04.10 09:30 榆林日报 刘洪光

前年深秋某日,一位沉溺于摄影的朋友千里迢迢,自驾赴外地寻幽揽胜归来,大伙借机为其接风洗尘、把酒聚欢。

席间,朋友透露此行专程到我陕北家乡拍摄香炉寺美景。香炉寺在哪?我愣怔半晌,他笑称在佳县城边的山崖崖上。

闻之,我瞠目结舌。我虽非佳县人,但家距佳县县城不过区区百十里路程,打小从父辈嘴里没少耳闻有关佳县的名人名胜。广袤的陕北高原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寺庙是反映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有限的记忆里,久负盛名的山峦,当数与佳县县城咫尺相对的白云山,不仅陕北老幼皆知,而且蜚声晋陕蒙宁甘。只因那山上有始建于宋代、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白云观,54座古庙几经风霜雨雪立于其间。如此规模,全国亦屈指可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从此便名声大振。现如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其道教音乐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被誉为道教圣地、文物宝地、西部神山,游客长年不断,传统庙会更是久盛不衰,为佳县乃至榆林地区的一张名片。

我曾先后三次去过佳县,可却未听闻有什么香炉寺。

朋友随手将手机上拍摄的香炉寺实景照片递与我,脸上难掩几分得意。只见落日余晖下,香炉寺三面凌空,披一身晚霞,倒映在滔滔黄河里,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景色甚是诱人。

我不由分说打开百度搜索,寺庙坐落在黄河岸边一块巨石上,素有“小蓬莱”之称,为众多影视片拍摄、取景地。虽然不能与白云山齐名,但其宗教、文旅价值也不可小觑。身为陕北人,竟不知香炉寺,让我一时感觉脸上热辣辣的,久违的乡愁莫名地涌上心头,决意有朝一日亲自走一趟,一睹其“真面目”!

去年五月初,春光明媚,偕夫人兴高采烈踏上归乡之途。5月6日那天,晨曦初露,约两位年轻亲友自驾直奔香炉寺而来。车子沿着崎岖而漂亮的乡村公路疾驰,所到之处山青水绿,鸟啭蛙叫,感慨老家换了人间。途中辗转全国乡村重点旅游景点——佳县赤牛坬村,骚动的心难以抑制。本想下车后走马观花一趟,岂料经过精心打造的民宿村,汇集了家乡几千年黄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精髓,那数不胜数的实物,生动地展示了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令我目不暇接,一如重回逝去的岁月,无比亲切和感动。此行目的地在香炉寺,觉得太过仓促,一切出乎想象,眼看日头爬到头顶,无奈匆匆登车赶路。

打我记事起,就晓得佳县是个“苦焦”地方。离开赤牛坬,驶近晋陕大峡谷的黄河沿岸,这里地形地貌与陕北腹地迥然不同,山大坡陡沟深,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草木稀稀拉拉。历史上陕北十年九旱,生产力水平落后,完全靠天吃饭,每每遇到久旱不雨,乡亲们束手无策,只好祈求神灵恩赐,这大概是陕北庙宇众多的主要根由。但是,穷则思变,陕北人有血性,从来不缺少办法。古代屡屡发生农民起义,李自成便是杰出代表。近代,在共产党领导下,陕北人深谙“拔掉穷根闹革命”,争取翻身解放走在全国前面,各县不乏探究革命真理的仁人志士,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毛主席到来。如今,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乡亲们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苦干实干,敢为人先,硬生生把贫穷落后的帽子彻底扔进滚滚黄河,从此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愁苦、伤神,做梦不曾料到穷得出了名的陕北,人均产值走在全省前列。作为陕北人,怎么能不为此骄傲!

倏忽间,坐落在高山顶上的佳县古城映入眼帘,也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1968年夏天,我随学校宣传队第一次来到佳县,住在县城西对面大西沟村山崖上老乡家里,平视被群山环抱、一沟之隔的县城,就像一座孤岛。县城三面凌空绝壁,东邻黄河,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西南有佳芦河围绕,只有北面有一条平缓的公路通往外界。残缺不全的古城墙沿着陡峭的山崖垒石而建,依然保留着方方正正的豁口。据称,县城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城里面积狭小,最宽处只有1.3公里,长处不过3公里。县城何以建在如此险要窄逼的山顶绝壁上?现在再回过头看,站在军事价值的角度去审视之,不难理解当时的初衷。

前往香炉寺,仅有县城东北侧一条山路与之相通。我们决定在山下吃午饭。小车沿着山下的佳芦河一路向前,两岸除了传统的窑洞外,新盖了许多漂亮的小楼。山坡坡上房屋间,草木葳蕤,花儿仰着笑脸,整洁的道路两侧饭店商店林立。仰望前方绝壁上的山城,似曾相识。山下沟道幽深,处处峭壁、巉岩和陡坡,有的峭壁呈90度,如刀削一般。铁青色、褐红色和深灰色的岩石层层叠叠,岩缝里的小草伸长脖子,在风中轻歌曼舞。陡坡上,一坨坨青草斑斑驳驳,似环保卫士,同水土流失顽强抗争。

改革开放前后,县城南端另辟蹊径,使城区南北贯通,从此不再封闭。午饭后,我们驱车上山,在北斗导航引领下,沿着蜿蜒曲折的城中小巷缓缓行驶。凭窗环顾四周,石头箍就的窑洞顺着山势排列,错落有致。那青石板街道,那石墙、院落,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街上人车寥寥,没有城市的喧闹和拥挤。远处的几栋高楼大厦,给古城增添了些许现代化气息。不巧,通向景点的街道正在翻修,水泥车挡在路中央。于是调转头迂回绕道,几经周折,在警察和市民热心帮助下,终于摸到古城街的景点入口处,将车停靠在指定的地方。

入口在街边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岔路口,没有标志和提醒,进出自便。估摸囿于地形险要而不宜大张旗鼓开发。我踅摸着走过去,双手扶着低矮的栏杆俯视山下。哇!不一样的晋陕大峡谷,宛如一幅气吞山河的山水画,无以描述的壮美。两眼一瞬不离盯着山下,巨大的落差,仿佛天上人间。

极目远眺,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群山苍翠,千沟万壑,恢宏而空旷。滚滚黄河从两山之间奔腾而来,从脚下翻腾而过,冲向下游峡谷。那种大气磅礴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不由得心潮澎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不正是其真实写照?进入新世纪,晋陕两省都修筑了高等级沿黄公路,使母亲河不再孤独。一高一矮两座黄河公路大桥横贯东西,如龙卧波。

香炉寺位于脚下约200多米处的悬崖上,茕茕孑立,十分显眼。不可思议的是,陡坡上居然有一幢幢民舍和窑洞依山而建,默默陪伴着这座城市。

几步之遥,一条陡峭曲折的石阶直通香炉寺,每个台阶仅一脚之宽,我们扶着水泥护栏一步一个台阶蹒跚而行,相互扶挽着下到香炉寺门口,感觉腿肚子酸酸的。只见几棵古柏像剑出鞘指向蓝天,空气中氤氲着浓浓的香火味。两位看护寺庙的中年男女见我们走来,古铜色的脸庞露出热情的微笑,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之于白云山,香炉寺妥妥的缩小版。小而全,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群,昭示了自古以来我国宗教理念的包容性。

香炉寺山体由西至东向黄河方向延伸,两侧是悬崖,地形狭而长。寺庙小巧玲珑,布局考究别致。从西边走进来,有娘娘庙、龙王庙。主体是一组呈三合院式的明代建筑,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是配殿。庙里有数十幅壁画,极具观赏研究价值。南边有一座小型的山门、石碑坊。据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12年(1614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再往东走几步,便是香炉寺的点睛之笔——香炉峰,黄河故道到此像斧劈一样突然断开,大约3米外耸立着一尊四周如削、顶部平坦的巨石,高20余米,直径5米。不知是何人奇思妙想,就势在上面建了一座观音阁,像巨人的臂膀,将其高高举起。断开处有一块横木作桥,将二者连接。我怀着好奇跨过桥,见庙里香火袅袅,绕到庙的后面看个究竟,突然有人惊呼“快离开,危险!”我撒腿大步走到桥边,定睛一看,原来庙后面凸出部分用两根木棍顶着,呈倒三角形,让我倒吸一口凉气。从远处观之,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站在桥上,如临空绝险。过桥进入孤亭俯瞰黄河,汹涌澎湃,如行走浪里;东眺莽莽吕梁山脉,连绵起伏,宛如骏马奔驰;仰望佳县古城,好像与天际相连。

太阳西斜,沿着原路返回山城。不经意与一对带着小孙子的老年伉俪同行,男士开朗健谈,大伙边走边聊,走到半山腰一幢房子旁,男士与我们道别。原来他们为退休市民,到香炉寺遛弯消遣,旁边这幢小房子就是他们的家。上到房子门口要爬约两米多长狭窄的台阶。我以嗫嚅的口吻,感慨他们生活的不易。甭说一年四季顶风沐雨上下班,逐个台阶爬上爬下,这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饮用水什么的,很现实,很辛苦!谁料这位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老同志笑盈盈地说:没有啥,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山上,没觉得不好。我们这里空气新鲜,没有污染,视野开阔,出门举目是黄河,一眼望两省……

寥寥数句,意味深长。几度来佳县观景,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没有零距离接触当地市民,缺乏对这座古城本质的真正了解和认识,老同志话语朴实无华,隐含着精神层面的东西深邃而耐人寻味,乐观、坦然、自强不息或许才是这座古城的主色调,支撑着其多少年经久不衰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