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媛:打造榆林老街文化底蕴

2017.05.25 11:09 榆林日报 吕媛

文/吕媛

老街,老榆林人曾根植的地方。它在老榆林人心中不仅是一种珍贵的物质存在,更是抹不掉的情感记忆。

要让旅游长盛不衰,文化底蕴是首要。老街的文化底蕴来自老榆林人。提起老榆林人,大家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榆林人规矩多”,比如礼节讲究,做活细致,穿戴讲究,饮食精细。老榆林人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众多的规矩,也传承着“贵在礼、精于业、怡于情、重在食”的文化底蕴。要提高老街的文化品质,就必须传承老榆林人的这一文化底蕴,注重创意创新,讲好城里人的故事,让逛老街变成一次文化之旅、心灵之旅、美食之旅。

打造“贵在礼”的文化底蕴

老榆林城有趣的风俗讲究丰富了民俗旅游资源,亟待我们挖掘、整理和创新。可通过对民间风俗的搜集、整理,深挖民俗文化元素,开发民俗文化产品,开展民俗文化趣味活动,展现老榆林城“贵在礼”的文化底蕴。因此,可建立民俗风情馆和广场,通过对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创意民俗的展现,利用故事讲解和剪纸、布艺、雕塑、歌舞、影像图片等艺术手段,将独特的地方风俗呈现出来。

打造“精于业”的文化底蕴

“精于业”是指老榆林城的商业繁华、手工业发达。老榆林人秉承工匠精神,精于手艺。在旅游开发中,应再现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售卖的繁华场景,具体做法是可划分商业片区和修复整合四合院。

首先,划分手工业片区售卖银饰、布艺、榆林刺绣、根雕、剪纸、泥雕等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再建特色老店,比如凯歌楼下“天保银炉”等。其次,修复整合四合院。修复中以住户为主导、政府补贴为辅助,完善生活配套设施,监管到位,修旧如旧,做到“留人、留房、留文化”。整合可分为特色四合院和常规四合院两部分。特色四合院的复造在保留旧有特色前提下,糅合现代艺术装饰,形成以业为主的创意四合院场馆,比如布艺社、奇石社、雕刻社、风筝社、剪纸社等,并设置DIY场馆,让游客参与进来。常规四合院维持其原有样貌与功能,再现老榆林城传统居住环境,介绍四合院的轶闻趣事,形成在旅游中讲故事,让游客贴近老城的生活,感受其文化韵味。

打造“怡于情”的文化底蕴

老榆林人生活讲究,重生活环境、重书香门第、重陶冶情操。因此,在打造“怡于情”的文化底蕴中,要重视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工作,打造书香文化,展现庙宇文化,营造放松休闲的生活环境。比如,加大老街景区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投入;建造书院、改造普惠泉、修复四寺一庙;开展榆林小曲、说书等文艺表演;建造风情街区,引入咖啡馆、茶馆、酒吧等休闲产业。

打造“重在食”的文化底蕴

老榆林人看重吃、乐在食,“老榆林菜”结合南北饮食特点,同时结合了节日、季节特色,如拼三鲜、炸豆奶、粉浆饭、菠菜烩豆腐、榆林传统素菜等。可以说,老榆林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种饮食文化。这些美食资源为发展美食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在老街改造中划分美食片区,建立小吃街、夜市街,引入百年老店、特色店,严把美食品质。同时巧用招牌、广告,以及制作美食攻略手册,让游客游得开心、吃得酣畅。

老街的改造除了重“游”外,还应保留其现有的市井生活气息,生活区域必须合理规划。其次,注重利用互联网,建立门户网站,宣传老街美食、风景、文化。最后,将标准化引入老街建设、管理中,提高老街旅游服务质量。(完)

有趣、有料、有主见。在榆林网,打造榆林城市生活主流新媒体!现向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招募特约通讯员若干名;招募各区县主编一名。联系及投稿邮箱:tougao@zaiyu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