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军:下基层调研不应“趋热避冷”

2017.12.13 21:36 本网原创 勇军

中部某县一科级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一个乡镇是全省出名的“被调研明星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这意味着乡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拨领导前来调研。”

勇军:下基层调研不应“趋热避冷”

一年365天,除去节假日和周末,所剩不足300天,平均每天近2拨领导前来调研,给基层增加的负担,想想都是痛。然而,如此高的被调研频率,并不是所有乡镇的共同现象,而是冷热不均,两极分化严重。有的乡镇产业发展出了名,或是建设取得成效,领导就会争先恐后,前去调研察看;而有的乡镇默默无闻,没有特色和亮点,入不了领导的法眼,往往也就无人问津,一年下来也难有领导亲自去看看。

调研喜欢看成绩,总结成功经验,不愿看问题,吸取失败教训,本质上是内心“嫌贫爱富”思想在作怪。无论是干部提拔晋升,还是年终迎接考核,都需要把政绩放在台面上,把问题埋得深深的,以彰显自己的能力,得到上级的认可。为此,领导干部下乡调研,就会选择性把心思花在“明星乡镇”,将之作为政绩大肆宣扬。如果没有什么看头,甚至存在种种问题,对地方宣传乃至领导个人前途无益,领导又怎会浪费时间“白跑一趟”。

调研趋热避冷的后果相当严重,一是会导致调研失真,反复了解一个地方发展最好、最具特色的东西,容易让领导误认为这种个例现象是普遍性状态,造成决策误判;二是会拉大基层发展差距,领导喜欢去的地方,自然也是当地的投资重点、发展重心,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而领导不过问、不关心的地方,自然没人“雪中送炭”,得不到多少发展资源,速度当然要慢上一大截。

领导干部热衷调研“明星乡镇”,只想看最美的、听最好的成绩,是一种“病”,违背了基层调研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一直重视调研工作,是因为下基层调研,能看到最真实的场景,获得“第一手”素材,能够准确了解基层,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促进工作提质增效,如此流于形式的调研,又怎会达到此等效果?

滋生了功利心态。调研之风必然走虚,脱离调研工作的本位,必须及时刹车,予以纠正。最关键的一点,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应坚持问题导向,带着疑问去,到基层寻找答案,带着问题回,然后进行思考分析,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出于看一看、瞧一瞧“来此一游”心态,调研之后毫无所获。(本网特约评论员 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