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传统文化火“出圈”

2021.06.23 09:09 榆林日报 常江

文/常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舞蹈演员化身洛神水下拂袖起舞。近日,河南卫视播出的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网,其中最为出圈的舞蹈《祈》,以水下飞天的曼妙舞姿,阐述《洛神赋》的绝美场景;《兰陵王入阵曲》的琵琶对谈,蕴含着中华文化回归故土的文化含义,《丽人行》中复原的盛唐华丽景象,《龙舟祭》中对先民端午习俗的复现,几乎都带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悠久的历史,浩瀚的传统文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提炼出数以千计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都在史书中有详尽的记载,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时间筛选出的精华,给文艺创作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新鲜的表达手段,才是传统文化“出圈”“刷屏”的必杀技。文艺创作要采用适应青年网民群体的艺术表达方式,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下,以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艺术手段和叙事方式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文艺创作也要兼顾相应的传统节日元素,以故事化、场景化的节目单元,最大程度地契合观众对于节日的情感期待。

近些年,围绕传统文化的一些文博探索、诗词朗读节目走红,中国风歌曲大流行,以及青年人的“汉服热”,引领了一波又一波传统文化复兴的“回潮”。这股不停歇的热潮,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无论是多年前家喻户晓的春晚节目《千手观音》,还是风靡全国的《中国诗词大会》,亦或让国宝“活”起来的《国家宝藏》,都是以中华文化为载体,以全新的方式表达,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让“文化老树”发出“新芽”,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滋养中一次又一次地“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