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华:“非遗”匠艺记忆

2023.02.23 09:14

文/王世华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用殴阳修的诗句,来形容渐行渐远的民间匠艺,以及匠艺人,也算恰当。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匠艺项目已成为非遗。

匠艺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随着人类的形成而产生的。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匠艺。

匠艺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只要生活需要的,又有一定难度和技艺含量的,都有专业的匠艺人,统称匠人;简称,在匠人前加工艺名,省略人字,谓之某匠、某某匠。比较重要的有木匠、铁匠、石匠、毡匠、泥水匠,砖匠、瓦匠,皮匠、鞋匠、结柳匠,银匠、铜匠、靴匠、窑匠、纸匠、裁缝匠、箩筛匠、馍馍匠等手艺人、匠艺人。上述行业承载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的保障,涵盖了住舍、生产、生活工具用品的生产,大到盖房子、挖窑洞,中有生产碾、磨、犁、播种耧,小至锅、碗、瓢、勺、锄、镰、锹、镢、耙、簸箕、笸箩,还有衣服、首饰等,不胜枚举。

匠艺是生产能力。匠艺人既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们誉为“金手银胳膊”的能人;又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承担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联结的纽带,被民间尊称为活套、活泛之人。

广阔的农村,是匠艺人做工行艺的分散地、大舞台。旧时,匠艺人做工行艺的方式,以走乡串户为主,谁家有活做,就在谁家吃住干活,干完结算工钱,再转走下一家;以在匠艺人家中集中生产为辅,即在家中开小作坊或者店铺,登记生产生活工具和用品,例如木匠铺、铁匠铺、缝纫铺、簸箕和笸箩铺等。

我对簸箕、笸箩这两种生活工具情有独钟。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学习过痕迹检验鉴定技术,其中的指纹鉴定,使我联想到家乡结柳匠人的匠心与工艺。结柳匠用去皮的结柳条、树根,结编成扬米去糠或装倒垃圾等物的器具,名曰簸箕;盛物用的圆形状的盛具称为笸箩。

有趣的是这两种用品,其形状则是指纹的一种。其实,虽然每个人的指纹纹路不同,但形状相似,中间呈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开口延伸出去的谓之“簸箕”。儿时,小伙伴们常常为手指的箕形、斗形纹而纠结。民间戏说“簸箕纹”多的人支出多,“笸箩纹”多的人盛得多即收入多。懵懂的孩子虽然不解其意,但也对支出与收入居然如此敏感,需大人解释安慰一番,方息不悦。

簸箕、笸箩的设计,是否与指纹形状有关,是否受到指纹形状的启示,不得而知。有道是,痕检对指纹名称的命名,却与这两种生活工具的名称相一致:箕形纹、斗形文(笸箩纹)。如同鸡与蛋的关系一样,孰先孰后,有待志趣者稽考。

家乡盛产制作簸箕、笸箩的原料。有一种专门用于簸箕、笸箩制作的冠木结柳,还有沙柳、柳树根,这些原料去皮即为上等制材。柳树椽削成板片状,则是簸箕舌收沿及笸箩收沿的极好材料。

城镇是一座座匠艺人、匠艺家之集中地,当然,农村也有民间匠艺大师,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深藏不露,或者深藏难露而已。匠艺人是城镇从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匠艺店铺是城镇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市场繁荣与否的晴雨表。过去,在镇或者城的手工业集中地段、街道,每当清晨,打铁的叮叮当当声,锯木料的唰唰嚓嚓声,拉风箱的啪啪哒哒声,擀毡“甜中带酸”的信天游号子声,以及叫卖商品的长调声,宛如混响曲,伴随着鱼跃蓝天的鸟哨声,组成生活的音符,萦绕碧空……

匠艺人的传承与学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施。匠艺是一种技艺,非常人易举可通达,要经过专门的学艺程序,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的历练历程,徒弟必经见师、拜师、习师,方可出师。子女多的、头脑灵光之家,会直接或托人向师傅介绍孩子有学艺的意向。师傅要先行目测,考量孩子是不是一块学艺的料?若是可雕之木、可塑之才,就收为徒弟。之后,举行拜师仪式,进入学徒阶段。一般说来,学习匠艺是口口、手手、心心的一传一,也有一名师傅带几名徒弟的现象,还有集中办班培养学徒的,但是为数不多。个中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有限,担心“徒弟多了抢饭碗”“教出徒弟饿死师傅”。

匠艺人较其他劳动者,收获颇丰,在当地过着殷实的生活,也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学艺是一个艰苦与漫长的奋斗过程,是智力与体力结合的生产活动,承载着体力与精神的双重付出。学徒在学习匠艺之前,还须掌握必要的记、算、设计等知识,方能进入匠艺学习阶段。徒弟学艺,开始是搭下手、做粗活、服侍师傅,个中苦楚,不言而喻……可谓一把辛酸泪,难表匠人心。乡村的匠艺人,一年四季,走乡串户,奔波异乡,流动作业,难通音讯,乡愁涌动,家人牵挂,不时袭绕心间。犹如守关的将士一样,偶然转场途中遇到故里人,也只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

回望历史,舍与得、苦与乐、个人与社会相关联,形成了匠艺精神、匠艺文化。

匠艺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做人的一门艺术行为,所以过去称为匠艺,如今名曰非遗。匠艺行业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行技行艺、行规行约、行道行礼、行情行义。每一个专业都有各自的出现、形成、发展、成熟、创新轨迹,这一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行业,促进技与能、德与艺日臻双馨、适用精致;每一类匠艺,薪火相传,形成地域间、同行间、师傅间、匠艺人与客户间,约定俗成的规矩遵循,规范着行业有序发展;精益求精,是各匠艺间共同技艺的考量标准,大家在这一目标下,一代代坚守、打拼、提高,以匠艺精湛而自豪;以德为先,以德养艺,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真诚为客户服务,是匠艺生存、发展、壮大之“道”,匠艺人讲究诚信,鄙视投机弄假,谨防坏了行业与自身名声,难以立足;互相学习,尊重同行,守望共济,是匠艺人之义,以此促进技艺高超,纾解同行困难,谋求共同发展。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民间匠艺业,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犹如蹒跚前行的世纪老人,渐行渐远,日益减少,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几近消声匿迹。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在大城市,匠艺人如海潮般渐渐退去……乃至一座城市,木匠铺、缝纫店、铁匠炉等过去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的行业、从业人员,简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可慰藉的是,随着现代机械设备、工具的研发,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代之民间匠艺业而来的是,规模性专业性的工厂生产,工艺先进,生产能力大增,批量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网销、直销结合,进入用户。

社会进入新纪元,人们深深感受到,匠艺尤以大国工匠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匠艺精神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党和国家重视保护,各级地方政府、民间手工业匠艺博物馆、室应运而生,非遗保护也提上日程,匠艺如同海潮退去,海滩上留下的美丽“贝壳”一样,仍然发光生辉,步入非遗保护行列。

    相关阅读:

    马文瑞同志的二三事

    文旅 2020-08-21 13:26:04

    刘慧斌:中秋

    文旅 2022-08-31 2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