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怎不名天下

2023.04.07 12:44 在榆林网

作者:田欢欢

山环水匝古绥州,一片晴光碧树秋。榆林绥德,取“绥民以德”之意,绥,安抚之意;德,指的是德泽,位于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是东西南北通路的交通枢纽,自古有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西北旱码头”的美称。这里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景色风光,这里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交相辉映。

这里历史悠久。名标青史千年在,功播清时万古传。绥德文明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书写,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历代曾长期设立郡、州等县级以上建制,名将能臣在此驻守主政。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在这里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最终长眠于此;汉代名将李广两次征战绥德,在此戍边御敌;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绥德还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为绥德的历史添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此地成为英雄的摇篮。由此而生成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无言的内在支撑着绥德人勤劳坚韧,自强不息,敢于闯荡,豪气冲天,淳朴善良,诚实信用。

这里景色怡人。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穿城而过的无定河,千百年来记载着陕北大地的演变过程,生生世世流淌着黄土高原的历史发展。他是一条清澈的河,鱼翔浅底;他是一条浑浊的河,卷杂着黄土石块。他是一条富饶的河,浇灌了两岸的庄稼草木;他是一条贫瘠的河,沿河荒凉苦焦。陕北大地上,不会变色的是黄土的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大山展示出别样的景色。春天的山上,白白粉粉,小小花朵迎风绽放;夏天的山上,甜的李子,酸的杏子让人口齿生津;秋天的山上,红彤彤的苹果,大枣让庄稼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冬天的山上,地白风色寒,预计来年也是个丰收年。

这里红色不褪。英雄事业凭身造,天职宁容袖手观。绥德是革命先烈李子洲的故乡,绥德师范是“西北革命策源地”。绥德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党团组织,是榆林地区红色资源最丰富、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撒播革命火种,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点燃了陕北革命之火。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绥德是抗日军政大学、绥德警备区司令部和三五九旅司令部驻地,为保卫河防、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德怀、贺龙、林伯渠、王震、徐向前、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绥德工作和生活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遗址和革命遗产,分散在全县的红色遗址和先贤旧居有31处。

这里文化荟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提起那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一首脍炙人口的《三十里铺》,唱出了革命战争年代绥德青年男女敢爱敢恨的真挚情感,也唱出了绥德是个好地方!绥德剪纸,是陕西剪纸的一个重要流派。绥德婆姨靠最原始的一支笔、一把剪刀,在简单的大红纸上,创作出了一幅幅风格独特、饱含女性审美和精神品质的作品。作为“石雕之乡”,绥德自古多出石匠,石窑、石器家家皆有,代代相传;凿石、雕石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由地道食材烹饪出的小吃,碗托、油旋、羊杂碎等色味俱佳、广受欢迎。

千年古韵意犹浓,万载悠歌唱不完。在新时代浩荡东风中,绥德这片润泽福地,正砥砺前行,逐梦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