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河畔产业兴——榆林市横山区以链式发展描绘兴业富民新图景

2023.07.03 08:58 陕西农村报

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

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活动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杨杰

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的榆林市横山区,无定河蜿蜒穿行、奔流而过,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积淀了尤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催生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文化旅游大放异彩、羊子产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风生水起……行走在横山,处处涌动的发展新潮令人惊叹不已,一个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陕北好江南正在渐次勾画。

1 “文化+旅游” 古韵焕新生

踏着古朴的青砖迈入古堡,这里的仿古建筑比比皆是,商行、药铺、油坊林立两旁,街市、古井、老屋随处可见。6月28日上午,2023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团来到榆林市横山区波罗古堡,探寻这座千年古堡的悠远历史和蝶变新生。

无定河畔产业兴——榆林市横山区以链式发展描绘兴业富民新图景

采访团一行在横山区波罗古堡。

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的波罗古堡雄踞于大漠边关,被喻为“佛掌上的明珠”。1992年,历经千年风雨的波罗古堡建筑群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横山区高度重视波罗古堡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大手笔规划、大力度建设,将文化旅游与乡村建设、区域发展相结合,以“文旅+”盘活资源,让历经沧桑的古堡重焕新生。

横山区波罗镇波罗村65岁的村民薛新荣在古堡里住了大半辈子,家里几辈人都以炸麻花、卖凉粉为生。这几年,老薛再也不用走街串巷叫卖了,而是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小吃坊。

“政府把古堡改造后,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节假日,我们一家十几口人都忙不过来。”老薛边收拾碗筷边说,“今年‘五一’长假那几天,一天能卖五六千元。光靠这个小吃坊,我们老两口一年就能收入三四万元。”

横山区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当地群众不仅因此吃上了“旅游饭”,精气神也越来越足。在党岔镇南庄村老腰鼓基地,党岔中学腰鼓社团的16名学生在广场上时而腾挪跳跃,时而敲响腰鼓,步伐灵活、鼓点清晰的演出,引得大家连连叫好。

作为陕北的民间文化瑰宝,横山老腰鼓流传百年,经久不衰。2008年,横山老腰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定河畔产业兴——榆林市横山区以链式发展描绘兴业富民新图景

采访团一行在横山区党岔镇南庄村,采访横山老腰鼓发祥地。

近年来,随着不断创新传承,横山老腰鼓逐渐被搬上舞台,知名度不断扩大。横山区通过设立腰鼓传承保护基地,开展腰鼓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使横山老腰鼓传承后继有人。

“从小就看长辈打腰鼓,逢年过节表演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特别热闹,那时候我就开始喜欢腰鼓了。”党岔中学初二学生孙宇亮说,“学校成立腰鼓社团,我也报名参加了,就想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老腰鼓,把我们的腰鼓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