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坚持向改革要发展动力,从转型最紧迫、群众最关切、攻坚最困难的地方改起,推动区域发展实现新的争先进位。日前,在《人民日报》和《2016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绿皮书》联合发布的第十二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榆阳区一举拿下了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三个“百强区”。
向改革要发展“加速度”
“原以为办3个月的手续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原以为要建2年的项目当年就建成投产。”榆林红石峡饮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祥说。该公司的“榆阳泉”饮用水项目4月份进驻园区,10月份就建成投产。
2016年以来,榆阳区下决心打开转职能这扇大门,围绕实体经济发展打出一套“放管服”组合拳,共承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78项,实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四大行动,编制公开区级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权责清单,全力打造简政放权的“榆阳版”。并推行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了一口受理、网上办理、全程监管,把该放的权放下去,把该管的事管到位。与此同时,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改变单一贴息贷款等传统手段,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务实合作机制,组建政府主导的“榆正”融资担保公司,促成16家银行与124户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信贷总额156亿元。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营改增改革,全面落实涉企收费精简规范、直供电交易试点、煤电价格联动等硬制度,激活了市场主体创业创新、脱困转型的一池春水。
2016年以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400多个,非公经济已占到全区GDP的半壁江山。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4亿元,增速位居榆林市北六县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3亿元,总量全市第一,重点项目建设开复工率达到98%,省市重点项目连续三个季度全市考核第一。
向改革要发展“含金量”
“我们的技术是全国领先、自主研发的提升管热解反应技术,煤焦油收率高、煤气品质好,有利于工业大型化。”麻黄梁工业园区粉煤热解中试项目负责人王德平介绍道。
榆阳区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与大型国企战略合作机制,建立中试基地和产学研平台。麻黄梁工业园抢占煤化工前沿技术,引进建设粉煤热解、煤基活性炭、废机油净化利用等一批高端能化项目,成为国家级煤炭分质清洁转化试验基地,科技引领带来脱胎换骨的发展。
在农业领域,该区实施良种良法育繁推一体、旱作农业丰产技术、沙地草产业研发等“六大强农工程”,农业园区进入国家队行列,高产集成技术、精准航化作业等一批高端技术大面积推广,科技进步率达到56%,机械化率达到6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为此,该区以建设全省人才联系点为契机,树立重用人才的导向,把专家型的人才放在重要经济部门、公立医院和领导岗位上挑大梁。推出区级领导联系专家人才制度,设立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建立医药卫生、农业科技、教育名师等专家工作站。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强力推进校长责任制、职级制和院长聘任制,专家治校、专家兴农、专家创业成为常态。近两年,全区共有312个省市级科研课题成功结题,485项优秀成果荣获省市奖励。
向改革要发展“满意度”
“改革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价值取向就是造福百姓。”榆阳区区长贺利贵说。在“十二五”期间大规模民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该区今年把重点放在优配置、促公平上。组建全省首家县级公立医疗集团,赋予法人地位,扩大了医院办医自主权,强化公益属性,推动“三医联动”和区镇一体化纵深推进,盘活了公共资源,提高了办医质量。推陈出新阳光招生制度、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交流轮岗等教育综合改革“八条措施”,建成省级教育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区,今年高考上线率跃居全市第一。采取公建民营办法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乡镇实现敬老院全覆盖,村上推广老年灶和幸福院,社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构建起“区乡村组户”五级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2016年全面脱贫目标,该区分类制定了乡镇书记、第一书记和社会扶贫考核办法,以3200元为脱贫标准线,加大村集体经济、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等考核权重。建成黄崖窑旅游扶贫、安崖光伏扶贫、金沙湾村集体经济扶贫等一批示范典型,同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贫困标准两线合一,“医疗救助推动精准脱贫”被民政部评为全国5个最佳创新实践成果之一。
“不仅要让农民留在乡村,还要让城里人进农村,这是区委、区政府的理念,也是我们基层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黄崖窑村支部书记王玉生说。2016年以来,榆阳区创新美丽小镇、美丽乡村、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机制,提出“合理的功能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人居环境、扎实的产业支撑、浓郁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六条标准,不搞大拆大建,留住乡音乡愁。升级推出美丽农居十套样板,每年安排3000万元奖补资金,通过乡镇引导把关、村民自主选择、村委会集体实施,已建成黄家圪崂、黄崖窑、赵家峁、赵庄、王沙洼、什拉滩等一大批美丽新村,全区城镇化率提高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