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拔穷根 携手共奔致富路

2017.01.16 09:43 榆林日报

QQ截图20170116094603

合作社负责人与村民商议发展规划

 

QQ截图20170116094639

扶贫农机具发放现场

 

QQ截图20170116094711

贫困户畅谈家庭变化

QQ截图20170116094733

扶贫工作队入户了解贫困户病情

QQ截图20170116094756

农民技能培训

QQ截图20170116094818

土鸡养殖助力脱贫

QQ截图20170116094841

羊子养殖成产业扶贫主抓手

QQ截图20170116094906

葡萄丰收

QQ截图20170116094935

全膜玉米种植基地

 

 

产业点亮脱贫路

——横山镇吴东峁村和南塔办事处姬沟村脱贫小记

本报记者 满孝永

2016年,横山全区上下始终不忘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实现了产业扶贫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嬗变,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区横山镇吴东峁村和南塔办事处姬沟村,便是其中的两个典型案例。

依靠养羊脱贫致富

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接壤地带的吴东峁村,全村共有272户、1150人。多年以来,该村形成了以种植和羊子养殖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结构,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3456元。

2015年,被确定为吴东峁村的包扶责任单位后,横山区畜牧兽医局迅速组建了扶贫工作队,他们到达吴东峁村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上山下地搞调研,走家串户摸实底,经过调研论证,确立了吴东峁村发展以羊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脱贫攻坚计划。

此后的时间里,“依靠养羊脱贫,依靠养羊立村,依靠养羊致富”便成了吴东峁村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目标。一年多来,该村根据整体规划要求,利用饲草资源丰富、养羊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等优势,首先围绕贫困家庭有羊没草棚、圈舍简陋或老化等问题,根据自愿发展原则,对16户贫困户开展了一系列羊子养殖产业扶持,其中帮助15户新建了羊舍和草棚,帮助1户购买了种羊。仅此一项,每户的扶贫补贴资金便达到了1万元左右。

60岁的贫困户贾俊团,便是吴东峁村羊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政府帮扶我建起了圈舍和草棚,真的是‘羊有了住处,草有了放处’,彻底解决了我家扩大羊子养殖规模的后顾之忧。明年,我打算在现有30只羊的基础上,将种群扩大到50只左右。”贾俊团说“:政府还补贴4万元让我们住上了新建的移民安置房,全家可以高高兴兴地过个年。”

种植人工草2000亩,围栏改良天然草地5000亩,建设65户5200平方米规范化养羊圈舍,建设65个5200立方米的贮草棚,羊子饲养量达到8600只,出栏3500只,养羊产值达4800万元,人均养羊收入300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养羊收入达到2700元……2016年,扶贫工作队在推进吴东峁村羊子养殖产业上没少下工夫,这一个个数据在吴东峁村村民眼中,却是他们羊圈里增加的羊子、手里挣下的票子。也换来了村民对扶贫工作队的好口碑。

“对于吴东峁村未来几年的发展,目前我们也有了明确的计划。2017年,我们会将暖棚育种羊舍及优质种羊培育等提上工作日程。下一步,我们还将逐步推广草地田间轮作管理模式,并强化设备配套和科技培训,结合育种基础母羊、种公羊的建档立卡和冬羔繁育规模,真正推进吴东峁的养殖产业走向深入,带动广大养殖户稳定脱贫,早日实现小康。”扶贫工作队黄尧说。

种养合作社助力脱贫

在距离吴东峁村50公里外的南塔办事处姬沟村,另一种借助产业发展推进脱贫攻坚的模式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近年来,该村在既有生态林的规模和基础上,利用民裕专业种养合作社的平台,通过土地流转完成了500余亩山地核桃种植基地建设。“下一步我们还将定位‘新型种植业+配套养殖业、农业+加工业、农业+旅游’,着重推进山地苹果及杂果种植、绿色土鸡及黑毛猪养殖、种养殖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民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汉财说。

南塔办事处工作人员何培业说,民裕专业合作社一系列项目的规划与定位,都与脱贫攻坚工作有着紧密联系。流转土地向贫困户倾斜,长短期务工优先聘用贫困家庭成员,相关产业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了全村村民的年龄、劳动能力和收入情况“。未来,我们将会对合作社的相关惠民产业给予充分支持。”何培业说。

“三步走” 脱贫 “方子” 见实效

——记横山镇盘峰村 “第一书记” 韩秀高

本报记者 吴杰

太阳能路灯亮了、高标准梯田一层层盘绕着山梁、崭新的羊圈里满是羊子……如今,横山区横山镇盘峰村的贫困户房中有粮、棚中有草、圈中有羊,走上了致富路,盘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村。作为盘峰村脱贫攻坚“一号人物”的“第一书记”韩秀高,如何带领33户贫困户96人如期脱贫?他的脱贫“方子”是什么?

第一步:站起来,迈步向前

精准扶贫工作进村以前,盘峰村的贫困户和低保户依靠政府给予的救济,缺乏自立自强的思想。针对现状,韩秀高从思想教育入手,让他们树立自信,勇敢地站起来。

后塔组村民郭海兵因家人残疾智障致贫,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韩秀高不厌其烦地来指导他对果树进行品种改良、发展家庭养殖,还给他提供资金上的帮助。通过多次给郭海兵做工作,郭海兵不再迷茫,他引进了夏季葡萄和早熟桃子,又自学了果树的修剪技术,信心百倍地站起来,迈步走向致富的大道上。西山梁组贫困户吴伟高东借西凑为三个儿子娶过媳妇后,身负巨债。早年修建的平房,没钱修缮,住不进去。韩秀高鼓励老吴修缮新房,通过企业捐助、相关部门资助和网友爱心捐助,吴伟高全家住入新居。

通过“洗脑式”的思想教育,像张信成、郭海兵、吴伟高等贫困户明白了“扶贫先扶志,有志才自立”的道理,他们对未来充满了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决心。

韩秀高将真心、真情倾注在贫困户身上,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力量,积极主动迈出踏向致富之路的第一步。

第二步:富起来,共同脱贫

野糜湾组贫困户郭永宏,因妻儿去世,生活陷入绝境。在省中医院扶贫工作队和韩秀高的努力下,爱心企业在郭永宏家房顶上架设了光伏发电设备,仅此一项郭永宏每年可增收7500元以上。在帮扶下,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种植西瓜和香瓜,又购买了几只种羊,准备靠特色种植和养殖改变过去的贫穷面貌。

郭永宏积极主动奔小康让全村人刮目相看,经过扶贫工作队的努力,郭永宏还建起了30平方米的草棚和40平方米的羊圈。不仅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陈梁组的陈尚团用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打了120平方米的积水场和80立方米的集水窖。村民纷纷称赞陈尚团自力更生的精神。

村民的互相比拼,让贫困户产生了上进心,不愿再过等、靠、要的穷日子,他们就像加足马力的汽车一样,疾驰在致富大道上。

盘峰村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形成了“帮产业、促教育、治大病”的帮扶模式,对33户贫困户进行逐一帮扶,形成了致富的长效机制,因病致贫的医治费用减免了,上学有了救助资金“,股份养殖法”养羊有了分红,加快了贫困户创造美好生活的步伐。

第三步:美起来,喜笑颜开

盘峰村地处长城脚下,过去,这里的人只管在物质上吃饱穿暖,对个人的形象以及居住环境不太看重。

韩秀高从小事帮起,从点滴帮起,决心让盘峰村人不仅富起来,更要美起来。他每一个月为村民上门理发一次。老党员郭具海首先带头表态:“以后一定不会再邋遢,要干干净净过日子。”13个村组都在相互学习、相互对比,邻村的人都惊呀“:盘峰村人形象都变了,变得像城里人了。”

平时最邋遢的村民张信成,全家人都穿得干干净净,房屋修缮,院墙也粉刷一新,整个院落显得干净整洁,他还主动在外墙上刷写了感谢党和政府的标语。

韩秀高还让扶贫工作队申请到33户厕所改建项目的资金。其余农户看到整洁、卫生、漂亮的厕所后,自己掏钱也进行了厕所改造。

人的面貌变美了,住房变漂亮了,村子的景象也变了。在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上,去年,全村平整了400多亩的荒地,今年都准备种上苜蓿和玉米,不仅提供羊子的饲料,更能防风固沙,美化盘峰村的环境。两座大坝正在建设,可为全村新增2000多亩水地,为发展羊产业提供了保障。盘峰村的路灯亮了,村民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砖匝路,房顶架上了光伏发电机,用上了太阳能。百兆网络进村了,盘峰村的农产品售往全国各地。全村在两年内修建了60户的羊圈、草棚。

从 “等靠要” 变 “忙致富”

——贫困户张信成脱贫记

本报记者 满孝永

“我们全家老小一共六口人。76岁的父亲身患糖尿病和前列腺炎,腰间常年挂着尿袋;74岁的母亲也因年老体衰,常年卧病在床;妻子和儿子的智力有轻度障碍,女儿患有脑瘫;我自己则因小儿麻痹症,走路和说话都有些困难,一般的体力活更是没法干。”1月9日下午,坐在自家的炕头上,横山镇盘峰村纸房沟小组贫困户张信成讲述着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

用张信成的话说,他的家庭算得上是全区的“样板贫困户”。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家庭,仍在横山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力帮扶下,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如今,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就像一抹亮眼的阳光照进了张信成的家庭,“我们家过去一年发生的变化,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张信成说。

纸牌桌前的正面交锋

据盘峰村“第一书记”韩秀高介绍,在精准扶贫工作未进村开展前,该村不少贫困户和低保户,都抱着“过一天算一天,过不下去找政府”的想法,张信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面对家人的各种病症,以及“挣钱不够买药”的局面,他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家里的事情麻木,整天无所事事、四处游荡,每年就等政府的低保、救济来延续穷困潦倒的日子。

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而是开发式的帮扶,是一个扶贫扶智的过程,目标是彻底拔掉穷根。2015年6月,当扶贫工作队一行人来到张信成家了解情况时,却发现其家人都在,独不见张信成,家人还吞吞吐吐不愿说出他的去向。向村民打听后,扶贫工作队在一个村民集聚点找到了张信成,却见他正和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在玩纸牌。看见村干部满脸怒气,满村找他,张信成含糊不清地低声说“:扶贫首先就要扶我,全村数我最穷。”

韩秀高见状,便坐到了张信成的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全村数你最穷,你靠玩牌能过上好日子吗?”张信成答复道:“我有残疾不能劳动,不玩牌让我干什么?”听到这里,韩秀高站起来清了清嗓子,高声对在场的村民说:“我们的精准扶贫,不是给谁送钱、送粮来了,更不会助长不求上进的懒汉。”

脱贫路上携手前行

张信成曾经养过大车、育过苗子,在村里算是比较有头脑的村民。只是因为家里的窘境,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动力。所以,对于他的帮扶工作,扶贫工作队打算先扶志再扶贫。

张信成听了韩秀高的一席话,便默默在心里下了决心,打算以后再也不碰纸牌了,还当场向村干部做了保证。韩秀高看到这一幕后,轻轻拍了拍张信成的肩膀说:“你早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了,不能老是坐等政府救济,要靠自己的土地和羊圈过日子,要用双手带领全家人脱贫。”张信成连连点头表示:“请韩书记放心,如果我再不务正业,你们就永远不要管我们家了。我要过好光景,还要给儿子娶媳妇呢。”

从那天起,那个路边的集聚点就再没出现过张信成的身影。他首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与收购苗木的商家取得了联系,把自己家3亩樟子松树苗全部卖了出去,然后又在空置下来的土地上种植了蔬菜,每天由儿子开着三轮车去县城销售。

而在他的家里,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可谓喜事连连:新建了60余平方米的羊圈和80余平方米的草舍,可以保障20余只羊子的种群繁育;屋顶建设了年发电8000多千瓦时的光伏板,可实现不低于6500元的经济收入;他身患脑瘫的女儿,也被纳入了“彩虹计划”的救助对象之内,刚刚完成了长达一个月的康复治疗。张信成家六口人,也实现了人均纯收入从2300元到4300余元的增长。

“从修房到建羊圈,从田间到炕头,从老人到子女,扶贫工作队时时处处都关心着我们全家的情况。他们用真心感化了曾经冷冰的我,让我重新拾起了自尊和自信,并给了我们全家人新的生活和希望。”张信成说。

真情实干谋脱贫

——记党岔镇小李家坬村党支部书记刘寒

本报记者 满孝永

1月10日上午11时许,在横山区党岔镇小李家坬村,党支部书记刘寒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对方都是要求购买小李家坬农户养殖的土猪肉和土鸡肉。

驻村工作的小波折

“小李家坬村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村耕地面积3000亩,人口共有254户、1056人,其中精准识别贫困户27户、85人,属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对于小李家坬的村情村貌,年仅32岁的刘寒可谓如数家珍。

但刘寒还有另一个身份——驻村干部,3年前,他还被镇领导批评是不称职的驻村干部,被村民认定是“生瓜蛋子愣头青”。

对于那段经历,刘寒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我在小李家坬驻村已有一段时间。一天,镇领导突然把我叫去,问我村里情况,因为当时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工作方法更是无从谈起,面对领导的问题我哑口无言,‘驻村工作绝不是走马观花,村里的情况啥也不知道,那还要你这驻村干部做什么?’这句话从此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刘寒说。

知耻而后勇的他从心底暗暗起誓,一定要在小李家坬干出个样子来,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此后的时间里,刘寒一有空就跑到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看到干活就搭把手,并利用这个过程,和群众拉家常、摸底子,并与广大村民建立了亲密的联系。

群众推选的村支书

为从根本上促进小李家坬村的精准脱贫和产业发展,2014年底,刘寒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与村民多次沟通的基础上,初步编制了小李家坬村短期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和长期建小康产业发展规划,并按照精准扶贫“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帮助小李家坬村每户贫困户制定了既能保障眼前利益,又符合全村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致富方案。

2015年至2016年,一系列的致富产业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小李家坬的山川沟壑间蓬勃生发:吸纳以贫困户为主的村民40户,成立农业发展合作社;引进山东海兰白雏鸡开展土鸡养殖技术,并与相关公司签订了土鸡及土鸡蛋的销售合同;扶持养殖户李生荣及10户贫困户养殖30头土猪,如今土猪肉供销两旺,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向有关部门争取长富2号山地苹果项目625亩,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科学栽种,着力打造现代标准化果园;扶持村民鱼阳建成1个农村传统醋酱小作坊,产品已进入市场……

自费到河北、山东等地学习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去延长县呼家川村合作社学习土鸡养殖技术,学习山地苹果栽种、管理技术以及土法造醋制酱工艺……刘寒独自或带领本村村民学习致富本领。“全村的父老乡亲,也从点点滴滴中看到了刘寒身上的实干精神,便将他推选为小李家坬村的党支部书记。”63岁的老支书李玉支说。

携手共圆的致富梦

垫资4万余元,为全村贫困户和养殖户购买了2000只雏鸡;以个人信用为担保,帮贫困户李海存购置了牲口;个人垫资买回4只土猪猪崽,免费交给贫困户养殖;边干边学帮助村民李海治完成了10亩半撂荒果园的修剪、维护,当年实现纯收入6000余元……

近两年来,刘寒依托小李家坬村的庭院经济,用极具创新的点子,实现了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并带动了包括全体贫困户在内的广大村民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与增收。刘寒说:“我做产业的目标,都是为了寻求规模效应和规模效益。拿土猪养殖来说,我买回的猪崽交给了你,育成母猪繁育后你只需还我一个猪崽,然后我再交给下一家,再结合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便可逐渐扩大全村的养殖规模。”

2015年底,尚未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寒,便要求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村里人自发在村委会给刘寒盘了炕、砌了灶火。春节刚过,刘寒便放弃了镇政府温暖舒适的办公和生活条件,住到了村委会。

“1000方的高抽站明年就能建成。”“有了水,苹果树估计可以提前挂果了。”“树林里可以养些鸡,还可以试着种植些樱桃,一定能增加收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虽是寒冬,小李家坬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上村民却聊得火热,村民与刘寒畅想着来年的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