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琴在认真备课
核心提示:从教25年来,神木县十一中学语文教师刘爱琴坚持教学第一线,用爱用心用情守望教育,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25年来,她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神木县教育界拥有较高的声誉和威望,为神木县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正师德赢得广泛称颂
“刘老师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直到现在我对她仍记忆深刻,说话做事干脆利落,笑声尤为爽朗。”一位昵称“古弦”的网友如此评价。
“刘爱琴是我同学,她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对神木小学语文的教学贡献很大,是老师们学习的榜样。”
心怀爱心、耐心、责任心,是刘爱琴的为人之道、从师之道。她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恪尽职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师德的高尚,用幽默而不失严谨的教学风格,赢得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喜爱。
25年来,刘爱琴当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副主任,也担任过科研室主任。尽管换了不少岗位,但始终不变的是她的爱心。她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演绎师爱的伟大。
她的语文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有的学生曾说:“上刘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她信奉教育家周弘的“赏识教育”,她清楚地记得,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经过她的赏识教育后,最后考上了本科。
刘爱琴回忆说,那个学生的母亲曾送来一筐野山果,还说:“刘老师,我家孩子能考上大学,就是你给他开的门!”
为了激励学生多读书,她自费为“阅读之星”买蛋糕,看着学生吃着蛋糕、品着书本,她满足地笑了。在担任教导副主任期间,她经常整理学校图书室直到深夜,图书管理员评价她:“刘主任呀,做甚都认真踏实。”
练师能提高理论修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扎实的教学技能才是提高师德修养的主渠道。刘爱琴刻苦学习理论文化,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多次参加骨干培训、教材培训,聆听专家报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揣摩教学方法,注重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在25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她先后总结出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和作文教学的“2+1”模式教学法,形成她扎实而独特的教学风格。
刘爱琴喜欢思考,并将思考付诸实践。经过多年努力,她所任教的班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受到学校、家长的高度赞誉。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先后有百余名学生在全国文学大赛,市、区作文竞赛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多名学生的习作刊登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她所执教的语文成绩历年来均保持同年级第一。一批批热爱阅读、善思乐写的学生从她的课堂走出,乐享自信人生。
她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在反思中奠定科研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素材。她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县级规划课题,同时,由她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2+1”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也已立项。
铸师魂矢志不渝
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刘爱琴认识到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她不忘把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为主要职责。她充分发挥自己作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带领教师们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与学校语文老师们一起开展教学研究,先后指导青年教师执教多节评优课、研讨课,选拔课。指导多名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等比赛,并获省市区一等奖。经她努力,年轻教师张金丽已成长为陕西省教学能手,高燕、武霞、刘芳等老师也成为神木县青年骨干教师。她的研究水平、敬业精神、指导能力,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作为科研室主任,她把教学研究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作为己任,带领教师们在语文主题教学中开拓出一片领域,研究出“语文主题阅读导学案”,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
几年来,刘爱琴先后获得“陕西省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神木县骨干教师”“神木县名师”“神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和称号。她表示,作为一名教师,始终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要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完)
有趣、有料、有主见。在榆林网,打造榆林城市生活主流新媒体!现向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招募特约通讯员若干名;招募各区县主编一名。联系及投稿邮箱:tougao@zaiyu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