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杨志先:强化规划管控 注重建管并举

2017.10.25 09:54 榆林日报 杨志先

文/榆林市政协副主席 杨志先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这是对榆林发展的科学定位和新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目标,全市上下都应当全面准确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方针,以全新的思想和认识审视城市建设,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谋划城市建设,以全优的环境和手段推进城市建设。

要强化规划约束管控,构建新型城市发展体系

要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真正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意识,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崇尚文化、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按照“总规为纲、规划先行、详规跟进、专项支撑”的原则,全面推行“多规合一”试点成果,以人口规模确定城市规模,在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框架内编制城市规划。规划的起点要高,要敢于聘请国内外顶尖的专家院士主导把关,必要时可以进行国际招标,使城市规划有特色、有新意。

要尽快实施“多规合一”审批改革,理顺完善市县(区)两级规划管理体系,建立跨区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县市区、开发区、园区之间规划的衔接整合以及跨区域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管理,对不符合各类规划进行建设的,一律按违法处理;对规划范围内的棚户区、危旧房、空闲区加快建设改造升级;对超越城市开发边界、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建设项目,一律叫停,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要成立市县两级城乡规划委员会,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管理职能,建立重大城市规划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划的人和事,从制度上遏制主观意志、行政干预、利益输送等因素影响规划实施的行为。

要吸收榆林古城“六楼骑街、南塔北台”的独特建筑风格和造城理念,借鉴平遥古城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黄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积淀,注重融入历史人文情怀,彰显地域风貌和个性特色,确保建筑品质和景观效果,杜绝城市千楼一样,设施千篇一律,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望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音乡愁。

要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要不断完善城市文化娱乐场馆、体育运动场馆和文博、规划展览场馆建设,补齐城市短板,确立城市标志,提升城市档次。场馆是城市的形象,要邀请名家高手设计,体现地域特色风貌,尽快启动建设,提升城市档次。特别是规划展览馆,要综合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全息成像、3D4D播放,充分展示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拉近市民与城市的距离。要深入推进城市“创建”活动,加大街心广场、小区绿地建设力度,点缀小品雕塑,将国内外著名雕塑引入榆林,提升文化内涵,美化城市环境,做到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推动由“城市里面建公园”向“公园里面建城市”的理念转变,实现形态美城、业态兴城、文态活城、生态优城的目标。

要进一步优化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共设施,实现从数量满足向优质服务提升,从布局均衡向资源共享转变;要加强城市路网建设力度,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引入“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努力建设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级配合管理的路网系统、立体交通系统和停车系统。要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过境线路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覆盖范围,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缓减城市交通压力;要逐步推行城市开放式小区,充分利用小区道路疏缓交通压力,形成城市道路的“微循环”系统;要持续打通“断头路”,消除城市“肠梗阻”,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拆迁、单位搬迁空置的土地、院落,挖潜建设停车场,有效缓减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保证市民既能“走得动”,也能“停得下”。

要借鉴青岛、包头试点城市经验,加快启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健全运行机制、创新融资模式、加快运作实施,有效破解城市道路反复开挖的“拉链马路”难题和线路架空布设的“蜘蛛网”现象,确保城市正常运转。要借鉴珠海海绵城市建设经验,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加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下沉式广场、下沉式绿地等,推广使用吸水透气的室外地面建筑材料,恢复和完善生态的自然修复、自然净化、自然释放功能,使城市在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抵御城市内涝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弹性”。

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要按照中央城市管理执法改革的总体要求,完善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尽快建立市县两级城市管理委员会,完善有关制度、充实人员、保障经费、严格考核,充分发挥“牵总”作用;要明确市、县(区)、街道、社区城市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把管理工作向下延伸到“末梢”,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真正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全面整合现有城管资源,组建完善市县两级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具体办事机构,赋予其足够的管理执法职能,使其真正承担起城市管理的“龙头”作用;要建立部门之间、市、县(区)、街道、社区之间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切实解决目前条块分割、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要加快建设“数字城管”基础资源库、基础设施平台和监督指挥中心,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